查翠琴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信息爆炸信息飽和使得觀眾只能碎片化地獲取信息,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中指出,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①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網民通過社交平臺宣泄情緒和信息轟炸,對現實場景進行解構創造,并在多項交流與多維互動中獲取儀式狂歡的快感。在這樣一種傳播環境中,觀眾可以獲取無可比擬的快感與自由,但同時也喪失了對優秀文化汲取的能力。傳統文化之美不應在狂歡的喧囂中被遺忘,因此,主流媒體應當宣傳優秀文化,倡導主流價值。
2017年伊始,北京衛視原創綜藝節目《非凡匠心》成為綜藝界的一泓清流,播出六期已斬獲全國前三的高收視率。《非凡匠心》的成功實踐,展示了活態的民間文化,讓遺落在日常工藝被人熟知,以新的呈現方式為傳統電視節目開辟道路,用實際行動與實際成果證明了互聯網時代下文化類節目的價值與意義。
本文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可以幫助我們在泛娛樂化時代重新認識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新背景、新語境下重現生機;實踐意義在于探討其在內容生產與敘事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有價值的策略,可以為此類文化性電視節目在文化傳播和節目制作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同時也希冀為媒體宣傳部門提供一定的參考。
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把“軟實力”定義為“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②約瑟夫·奈認為吸引力是軟實力的關鍵,誠然,任何一種藝術表達方式例如綜藝、影視、戲劇能否獲得觀眾的青睞進而贏得市場是不能單純依靠技術手段完成的,技術只能作為藝術的輔助,“軟實力決定著影視藝術生產的整體精神風貌、價值認同、內在品質和核心競爭力”③,其中,價值認同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非凡匠心》是一檔以深度體驗為核心的節目,主要流程是邀請名人走訪民間探尋散落在各地的工匠,然后以拜師學藝的方式與工匠師傅一起生活學習,這個過程中沒有不對等的身份區隔和符號標簽,有的只是樸素的情感與大眾的表達。節目主創人員對節目的定位是高格調的文化與多樣化的語言表達,拍攝團隊全天候攝制,講述匠人背后的故事以及蘊含的美好人文情懷。《非凡匠心》傳承的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匠心文化,工匠文化講究的是提升技藝,苦練而達到至臻境界,因此節目不一味迎合受眾、不以娛樂大眾作為節目發展目標。《非凡匠心》以其自身的實力證明,優秀的綜藝節目不僅可以為觀眾帶來歡聲笑語,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形塑受眾的價值觀,喚醒受眾對優秀文化的熱愛與崇尚。
《非凡匠心》第一季旨在促成老、新兩代手藝匠人的會面,合力打造一件采用傳統工藝手法制作的融合現代審美意識的作品。該節目在第二季制播模式上作了改進,力圖從人文視野展現匠人人生、傳承匠人精神,例如通過剪輯刪除了兩代匠人的跨界合作與切磋部分,把鏡頭對準老匠人的高超技藝和技藝傳承中的艱辛苦楚。每期《非凡匠心》節目都精心促成了兩位傳奇匠人的“跨越式”合作。這里有跨越年齡的合作,比如90 歲的徽州木雕大師王金生和“80 后”現代木雕藝術家馬文甲,在同一塊木板上完成了融貫古今的一次創作;中國第一代動畫工作者、《大鬧天宮》的美術設計師嚴定憲老人和新一代三維動畫的年輕設計師們,一起繪制了美猴王的穿越之旅。這樣的新老合作,本身就是文化的一次傳承。還有跨越領域的合作,如四川青神的竹編大師張德明和浙江龍泉的青瓷藝人劉杰,以“土木之緣”完成的一次牽手;中國著名曾侯乙編鐘修復大師李明安和德國音樂家老鑼,以及他的妻子、歌唱家龔琳娜,聯袂帶來的一場復原曾侯乙編鐘的演奏會。這樣的跨界合作,是對古老文化的發揚與創新。
西摩·查特曼認為敘事是由故事和話語構成,敘事亦可以看作是一個結構,這個結構包含內容平面和表達平面,前者對應故事,后者對應話語。“分析敘事話語本質上就是研究敘事與故事之間、敘事與敘述之間、(于敘事話語中的)故事與敘述之間的種種關系。”④所謂的大國匠心并非只是宏觀敘事,更是與每一個人密切相關的個人議題,它代表的是一種能引發個人內心對于“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等品質生發認同的職業精神。《非凡匠心》作為一檔文化體驗類節目,它的鏡頭對準的是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者。無論是第一季鋸活匠人王振海、創作中國琉璃的楊惠珊張毅夫婦還是第二季世界馬頭琴第一人齊寶力高和中國傳統騎射第一人陳良,他們作為散落在民間的工匠,因為經歷時間的洗禮,對工藝的文化歷史有著更深的理解,由他們口述的故事以及闡述的價值立場,不僅可以使得節目敘事更打動人心且能帶來“真實”的體驗效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故事起到“佐證”的作用。
電視媒介有著語言系統和圖像系統兩種符號系統,隨著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高歌猛進,電視符號系統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非凡匠心》在電視節目中主要是以“探尋”“學藝”“合作”這三部分呈現的。“探尋”素材只是匠心體驗的第一步,該節目最打動人心的地方是體驗者們的“學藝”和匠人之間的“合作”過程。以張國立領銜的匠心體驗者們,所到之處都要親身參與并學習一件作品的創作。在節目中,觀眾會看到張國立通宵達旦捆扎獅頭的疲憊,會看到裘盛戎為練習梅花樁數次踩碎壇子跌倒在地的窘迫,會看到于洋燒制景泰藍的時候不慎燒著衣袖的危險,沒有這樣的勤學苦練,換不來體驗者的感同身受。《非凡匠心》以平穩富含溫情的敘事手法將中華傳統文化鋪陳開來,在歷史長河中梳理匠人精神的發展脈絡。也正是由于這份匠心,讓中國在近代落后上百年的情況下,得以重返偉大的新時代。
一直以來,延播、下架等現象在業內由來已久,對于審核不達標的內容采取處理措施再正常不過。綜藝節目作為商業角逐下的產品,經濟效益永遠是目標,但文化產業作為精神領域產業,應當扮演的是一個傳遞主流價值觀弘揚正能量的角色,綜藝節目自然也不例外。雖然現階段文化類體驗節目在制播過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例如在匠人選擇上缺乏標準以及在敘事上存在拖沓的弊端,甚至被打上“表演”的標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類文化節目市場前景可觀并且制播越加走向成熟,無論是敘事模式還是可讀性上都有了長足進步,在呈現上更加注重個人體驗和歷史傳承,故事架構更加純粹、完整,凝練集中完成匠人的品質閃光點。在泛文化時代,綜藝節目應該增強自身的原創,避免過度娛樂化。
注釋:
①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8頁。
② 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吳曉輝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第11頁。
③ 賈磊磊:《中國影視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人民論壇》,2011年第4 期。
④ [法]熱拉爾·熱奈特:《敘述話語—方法的論文》,見《修辭卷三》,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