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金 山東廣播電視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地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其中,開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是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越來越重視警示宣傳片的制作,以典型案例為抓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作為創作者,該如何增強警示教育專題片的警示性,做好監督執紀的“后半篇文章”?
一般來說,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規律就越深刻,蘊涵的道理越有回味感,其普遍意義也就越大。堅持抓身邊的“關鍵少數”,選取當年查辦的典型案件作為“活教材”,對違紀違法人員進行深入剖析,增強黨員干部廉潔自律意識,以案說法、以案明紀、以案示警,不斷深化警示教育效果。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在拍攝前就做好充分的準備。
首先,在警示片拍攝前先拉出一個簡單的大綱,警示片全篇如何布局、節目的架構、同期的使用、鏡頭方面的設計都要有所體現。大綱只是作為拍攝時的一個參考,真正需要花時間和心思去做的是在采訪前深入了解案件的相關情況,以及盡可能多的掌握跟被采訪者有關的各項信息。對于被采訪者,一般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嚴重違紀違法人員。此類人員在采訪前需要編導認真仔細查看其審理報告和案件剖析,并與辦案人員積極溝通,最大限度的掌握被采訪對象的相關信息,并撰寫采訪提綱,提前將問題設計好,深入挖掘其思想蛻變的過程、內心的心理活動,并盡可能在采訪對象被移交檢察機關前進行采訪,因為此時的被采訪者相對配合度最高,采訪效果最佳。
第二種,一般違紀違法人員。此類人員,大多屬于給予黨政紀處分后仍在職的人員,通常情況下此類采訪對象普遍有抵觸情緒,思想壓力較大,所以采訪前的充分溝通非常重要,一方面讓他們打消顧慮、穩定情緒,一方面放下戒備、敞開心扉。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較普通的采訪對象,部分違紀、違法人員在面對記者時往往心存抵觸情緒,會推卸責任、掩蓋真相或干脆緘口不語,如若出現此類情況,記者可以采用先入為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適度刺激、隱性采訪等手段進行特殊提問。提出的問題也要事先設計好,循序漸進,不要一上來就提太尖銳的問題。并且,謹記適度刺激要以不傷害、非敵意為度,要尊重新聞事實、遵守法律規定、嚴守職業道德。
第三種,辦案人員的采訪。通常在采訪辦案人員之前,已經采訪完了違紀違法人員,此時,可以通過對辦案人員的采訪對案件的事實部分進行“查漏補缺”,選擇最了解案情的兩到三名辦案人員,讓其對案件進行詳細梳理,并選取一些能反映涉案人性格、特點以及案件細節方面進行著重描述,語言上盡可能平實生動,簡短明了。
第四種,其他涉案人員。此類人員的采訪作為對主要違紀違法人員情況的補充,采訪難度因人而異,應盡早根據審理報告和辦案人員的推薦來確定人選,提前溝通,盡早完成。
細節往往是一部作品成敗的關鍵,一部好的專題片真正能打動人的就是那些細節。警示教育專題片雖然在其內容上與普通的電視專題片區別很大,但也要遵循專題片的制作規律,用情節構架起警示片的框架脈絡,用細節勾畫出警示片的血與肉。片中違紀、違法人員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辦案人員講述的某個關鍵細節,往往能夠直接反映出人物特有的性格、心態,能夠揭示出人物更加豐滿的個性特征,以及人物與事件之間的微妙聯系,使警示片更加具有感染力,能夠真正引起觀眾情感的共鳴。
電視節目的創作,最為重要的是要用電視語言來觀察、思考和講述。鏡頭語言是電視畫面語言的基本載體,承載著拍攝者、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作為警示教育片的編導,需要懂得如何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思想用電視語言呈現出來,那就需要在拍攝前和拍攝過程中,在腦中有畫面感和結構意識,在撰稿時能夠靈活運用同期聲,奇妙設計懸念,并結合解說詞和后期的“走心”剪輯和整體包裝將教育片完美呈現。
此外,不同于以往的專題片的制作,編導還需要在采訪前做足功課,準確了解、熟悉紀檢監察工作業務,學懂弄通黨風廉政建設的相關表述,切記空喊政策,少說空話套話,案件的講述要真實、接地氣,從人性角度準確切入,去挖掘敘述,突出“案”的特點,做到以“案”說法,將涉案人的如何一步步突破“底線”,跨越“紅線”的整個過程娓娓道來,才能觸動觀者的心靈,真正起到“警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