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琴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
2019年被列為5G商業應用元年,5G將開啟萬物互聯、人機交互的新時代。“萬物互聯”才是5G與4G最大的不同。4G時代,我們感受到了“人人皆媒”。5G將賦能工業、交通、醫療、旅游、教育等各個領域,那么5G時代的“萬物皆媒”將會帶來了什么呢?讓我們從回顧4G時代出發,來探討5G時代媒體融合的發展。
從2013年年底4G牌照的正式發放開始,到現在已有5年多了,媒體融合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總的來說傳統媒體是處于跟跑狀態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也缺乏應對的能力和相應的儲備,倉促應對。傳統媒體這幾年通過自身的變革和努力,基本上完成了適應移動互聯網傳媒的流程機制、技術平臺和報網端微屏的發布渠道的構建,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體系,在移動新媒體領域的影響力逐漸攀升。4G時代的媒體發展主要變化有:
4G時代視音頻即時通訊已經完全普及,完全顛覆了2G、3G 時代還在電腦上用QQ,手機發短信、彩信的狀況。4G時代媒體內容傳播有著更為行之有效的方式,客戶端、微博、微信在分享互動方面已經非常完善,H5、短視頻、音頻、VR、AR 等呈現方式快速演化,形成了全新的內容呈現和傳播形式。
短視頻爆發性增長,出現了抖音、快手、火山、西瓜等一批短視頻客戶端,各媒體也推出了自己的短視頻,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電影、電視也在向移動端轉移,人們已經不是在有線電視的頻道里面追劇,而是拿著手機,通過愛奇藝、騰訊、央視等視頻客戶端隨時隨地看電影、電視、娛樂節目等。
視頻直播已經完全擺脫傳統電視質保的衛星傳輸或有線電纜限制,通過輕量化、移動化的設備,最簡單的用手機就可以完成,以最快的速度通過云平臺進行實時直播,目前的新聞客戶端基本上都實現了直播功能。通過云播控平臺,可以快速部署,方便的進行監控、調度、延時直播、云剪輯、拆條、虛擬場景等操作。
5G時代的到來,各個媒體都開始積極準備,不愿意重蹈4G時代疲于跟跑的覆轍。2018年12月2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又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與華為公司在北京舉行5G新媒體平臺合作建設簽約儀式,我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正式開建。2019年7月15日,人民日報社與中國聯通簽約成立“5G媒體應用實驗室”。吉林廣電、陜西廣電、天津津云、封面傳媒、南方報業都與運營商、平臺、廠商合作簽約合作進行5G媒體實驗。
從目前媒體的現狀和基礎來看,5G時代傳媒的發展應該既有延續4G時代的發展,也會有顛覆性的變革。現嘗試從網絡、平臺、場景的角度,結合媒體融合業務發展的可能性進行分析,探討哪些會是延續和提升,哪些可能存在變革和突破,以及媒體融合如何應對的思考和建議[1]。
5G網絡的高速度、大帶寬、低延時,以及云計算和邊緣計算能力的提升,使得高清直播、VR 直播、實時互動等的普及成為可能。作為網絡基礎條件,主要體現在5G網絡的接入設備(如5G背包、手機、直播和航拍設備等)和切片服務(保證帶寬和質量)。隨著5G網絡的逐漸推廣覆蓋,將會很快得到應用。
5G時代的到來,物聯網將快速發展,數據量會急劇攀升,這將給網絡的承載能力和安全性帶來更大的挑戰。傳媒要想在高清直播、VR/AR 和智能化互動方面發力,有必要考慮多云、多服務模式,并加強安全投入,才能確保安全順暢。
目前除了BAT 提供了平臺服務,運營商也不再僅僅限于基本的網絡服務,跟各行各業結合,推出了相應的平臺服務。作為平臺提供方,5G的到來亟需發現更多的應用場景,使得平臺的服務能夠落地,這也是當前的一個很好的合作契機。從傳媒的角度來看,這些平臺的建設、運維投入都非常大,完全無法靠自身獨立完成,傳媒需要平臺提供的服務,包括能力服務和用戶資源。當下無論是直播、智能語音、智能剪輯、VR/AR 還是傳播渠道,傳媒都在利用平臺的能力,通過個性化的開發,形成各自不同的產品和應用。
對于用戶大數據而言,BAT、運營商等平臺都是上億級別的注冊活躍用戶,相對于一般省級媒體千萬級的下載量,百萬級的注冊用戶,十萬級的活躍用戶而言,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從用戶畫像來看,這些平臺除了用戶基礎信息以外,還采集了用戶職業、活動區域、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幾千個標簽和針對不同行業領域的算法,而一般的新聞客戶端只有活躍度、地理位置、訪問內容、停留時間等幾十個標簽。物聯網的興起,大數據將會爆發式增長。怎么樣去“找”用戶,“挖”需求,針對性的做好內容和服務,擴大影響力,僅僅依靠自身的大數據是不夠的,需要通過平臺合作來支撐。
從4G到5G時代,媒體融合的演進是有循序漸進的邏輯的,一方面要做好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還要保持關注“基因突變”式的顛覆性變革。因此要緊密結合當下實際,研究分析媒體融合演進的主要方向。
由于5G帶寬和速度的支持,給高清視頻有了發展的空間。目前一些平臺已經多視角多路直播的形式,觀者可以隨意選擇機位,平臺能夠提供標清、高清、4K選項,以適應過渡時期不同終端的適配要求。因此,可以對現有直播平臺進行進一步擴展和升級,可以按照高清視頻直播進行規劃,首先實現多機位、多視角、多路直播,選擇性的采用4K 直播進行嘗試,隨著5G網絡和設備的普及,根據用戶使用情況持續迭代開發,向4K、8K 高清直播演進。
VR/AR 已經不再局限于當前的360度全景圖,以及掃描照片播放視頻的簡單形式。現在看到的這種厚重的頭戴式設備并不適合隨時隨地的觀看,對于獲取新聞等時效性強的信息,便利是第一要素。近期了解到的裸眼VR/AR 沉浸系統,既能夠在手機上呈現,也可以在專門的沉浸式虛擬現實交互體驗空間展示。在手機上無需操作屏幕,只要變化手機的方向和位置,就可以看到不同視角的VR 視頻,在用戶現用手機上先可以大大提升體驗。在部署好相應設備的空間里則可將高分辨率的全景投影顯示技術、多通道投影融合技術、曲面透視矯正技術、自然化人機交互技術、多通道視景同步技術等多種技術融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一個供多人交互體驗的、具有高清晰度、高沉浸感的交互式虛擬現實數字空間。由于云端和邊緣計算的結合,計算能力的提升,以及自動掃描建模技術的成熟,在3D 模擬方面會有新的發展[2]。
按照“四全”媒體的要求,全程媒體就是要實現從第一現場到發布終端的全路徑支撐,第一現場靠單兵采訪將無法滿足多視角、高質量的內容需求。隨著5G網絡的發展和視頻設備的輕量化,可以更容易的部署在分社和移動指揮中心。目前已經出現了輕型轉播車,用通常的商務車進行改造,搭載網絡、計算機、服務器、導播臺等設備,在現場快速搭建一個小型的指揮系統,協調現場采訪人員,和總部的指揮中心實時聯動,實現拍、編、傳、審、發的快速響應。與此同時,融媒體采編發布平臺也將面臨著提升,以適應5G時代媒體融合的發展要求。
5G時代媒體融合的演進和應用是當下面臨的問題,媒體要扭轉4G時代疲于跟跑的局面,現在就得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