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波 陸揚 伊春日報社
陸定一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這樣定義新聞,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可見新聞本源是事實,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傳播信息,導致虛假新聞的傳播也不再是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傳播,而是在不同媒介間快速傳播擴散。
在《新聞記者》雜志評選的“2017年十大假新聞”中,有9 條虛假新聞信息來源自網絡社交平臺。如微信朋友圈、微博和各大網絡平臺的論壇、貼吧,往往既是虛假新聞的發源地,又是其傳播過程中加速的“溫床”。
如2017年3月期間,網上廣泛傳播的“樂天董事長說中國人沒骨氣”這樣的全民事件,其導火索竟是一位名為“藍心閣”的網友,在某論壇發布一條標為原創的帖子《樂天集團會長:中國人市儈,我們降價他們就買》。在“民族主義”情緒的激蕩下,“抵制樂天抵制韓貨”的運動隨之興起,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虛假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主流媒體“把關人”的角色缺失令人痛惜。不可否認,當代傳統媒體正處于艱難的轉型期,部分從業者心態浮躁,對引人眼球的新聞報道不求真但求快。導致在轉載刊發很多首發在社交媒體上的虛假新聞時,沒有做到求證核實或者求證核實不到位,使虛假新聞堂而皇之的流入傳統媒體版面、新聞網站、新聞客戶端、官方微博和公眾號等平臺,呈現出高度的媒體融合態勢,最終傷害到新聞業的信譽和權威。
如2017年7月,“留守女童被老師強奸,警方不予立案”的虛假新聞,源頭就是當事人信口雌黃的在個人微博上舉報,而封面新聞等媒體未經核實,站在同情弱者的角度,將其“落地”變成了傳播范圍廣、影響壞的假新聞。
據《2018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7.88 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這不僅是讀報時代向讀屏時代的轉變,更是受眾向用戶的轉變,可以說人人都擁有發布信息、傳播信息的權利。新聞傳播進入自媒體時代,為假新聞從點到面的傳播起到助推作用。
如2018年11月18日刊播的虛假新聞《快遞小哥因快遞被偷雨中痛哭20 分鐘》,最初發布這則消息的網友,在不知快遞員因何哭泣的情況下發布了自己的推測。此后,受到廣泛關注和轉發,推測變成真相。這個因和自己女友吵架而哭泣的快遞小哥被網友塑造成了非常悲慘的受害者形象,甚至引發社會對所謂“弱勢群體”的大討論。由此可見,如牛津詞典的定義,在后真相”(Post-truth)時代,大多數受眾在關注和傳播新聞時只關注新聞是否能滿足個人的情緒、偏好和信仰,而并不關心新聞本身的事實性。
1.虛假新聞的危害
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沒有真實性的新聞不但失去了存在和傳播的意義,還存在著多方面的危害。
2.媒體公信力受損
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是黨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從這個角度出發,新聞媒體所發出的任何聲音、發布的任何信息,都代表著黨和政府的聲音。堅持新聞真實,始終是黨的新聞工作的基本準則,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安身立命之本。在多渠道傳播的新媒體時代,虛假新聞的存在對新聞媒體公信力損害成倍增加,一次次的誤報,即使后來發文澄清,也不能挽回在群眾心中媒體公眾力下降的影響。久而久之,傳統媒體會逐漸失去主導地位,最終喪失權威性和話語權。
3.損害當事方利益
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傳播者往往只愿相信自己相信的“真相”,就進行了二次傳播,而大量私人信息在網上全面公開,會對當事個人或組織名譽、經濟等方面的利益造成極大損害。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被離婚”“被死亡”事件,新媒體時代假新聞損害已經向普通人傾斜。如2018年10月“萬州女司機逆行致大巴墜江”事件中,很多媒體將公交車墜江的原因歸結為迎面而來的小轎車逆行,而駕車的女司機一時成為眾矢之的,遭到被人肉、被謾罵的對待,真相大白后,女司機原來也是這次公交車墜江事故的受害者,然而她期間所受到的心理傷害已經不可逆轉。
而當涉事主體為機構組織時,往往會對該組織的生產經營造成重大影響。如“廣電總局不允許記者做批評性報道”事件,使該機構一時間負面評價如潮,影響很惡劣。
4.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
從社會危害的角度來看,假新聞更容易“博眼球”,卻破壞了社會信息的正常傳播秩序,形成錯誤的輿論導向,混淆公眾視聽,影響社會穩定。2011年的搶鹽事件就是虛假新聞傳播后引起社會恐慌的有力佐證。
而在2018年7月,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疫苗事件不斷發酵,在這個時刻,魯中晨報》刊發《淄博從未進過長春長生生物生產的疫苗》本來目的是為當地群眾答疑解惑,不想卻是一起虛假新聞事件,起到了反面效果。文章見報后,市民很快曬出了自己孩子的接種記錄,可以清楚看到曾在當地接種門診多次接種長春長生生產的疫苗。
而一些涉及到價值觀傳遞的虛假新聞更是對受眾的價值取向產生不好影響,如“扶起倒地老人反被訛”“95 后女子身體換旅行”等等,單純追求吸引閱讀量,卻破壞了社會道德風氣。
在第十七個中國記者節時,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廣大新聞工作者提出勉勵全體“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這就要求廣大媒體從業人員不斷加強自身職業素養,堅守社會責任,保持中立的新聞觀,做好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在工作中,嚴謹核實新聞事實,不要過分依賴網絡素材,要到基層去,要到當事人中間去,杜絕“主觀臆斷”“以偏概全”“捕風捉影”,做到不確定不傳播,還原新聞本來面貌,自覺維護新聞真實性和媒體公信力。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為進一步凈化監管網絡空間提供了基礎,但相對于形勢發展,對制造和傳播虛假新聞處罰的相關法律法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且處罰力度不大。
如2015年1月9日,《華夏時報》所屬華夏網刊發《退休機務副總落馬南航三大重要部門全部淪陷》一文,后經證實屬于假新聞,但處罰結果僅僅是對撰文記者罰款2000 元以及對華夏時報社罰款2 萬元,這樣的處罰結果很難形成震懾力。
針對這種情況,要想防治虛假新聞,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處罰措施,對制造和傳播假新聞者加大處罰力度,從法律上起到震懾、懲罰不法分子的目的。
杜絕虛假新聞還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其中包括機構監督和公眾監督。作為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嚴格落實層級責任,對已發現的虛假新聞應責令有關媒體公開更正,并視情節嚴重對其作出處罰。對于主觀故意捏造虛假新聞采寫者應視情況列入不良從業記錄名單,情節特別嚴重的,終身不得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另外針對新媒體時代虛假新聞傳播快、平臺廣的特點,有關監管部門必須加強網絡把關機制,從信息采集到發布做到有專人審核,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公眾監督是有效治理虛假新聞不可或缺的一環,新聞媒體應自覺接受讀者和群眾的監督舉報。應當充分鼓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監督舉報。應設立舉報電話、信箱等方便與公眾溝通的平臺,對公眾所反映的問題及時作出答復,共同營造健康網絡環境,減少虛假新聞的產生與傳播。
新媒體時代下,媒介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該把新聞真實性作為第一準則,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新聞真實的生命線,虛假新聞不僅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和大眾的切身利益,嚴重的甚至危害社會穩定和諧。防范和杜絕虛假報道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需要新聞行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