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漢華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廣播電視臺
在金壇新聞界,筆者最擅長的新聞作品就是新聞評論,可以說,是被金壇廣播電臺、原《金壇日報》、常州廣播電臺、《常州日報》錄用與刊登最多的鄉鎮新聞工作者。這塊理論苑地,本人堅守了30多年,至今仍感到意猶未盡,始終抱定一篇好的、深邃并帶有啟發性的新聞評論能夠給觀眾、聽眾帶來視角上的沖擊和一些深層次的感悟,在思路與方法上產生共鳴。說實話,寫新聞評論的本領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多變的新聞素材中發現新聞評論的價值與意義,探索與考量出較前瞻的可行性對策,化解被困惑的人群在思維方式上的“瓶頸”。對此,就這一課題發表自己的一孔之見。
新聞評論不是作者一個臆念所決定的,它有客觀的新聞背景和新聞事件所鋪墊,關鍵是作者要練就出一副火眼金睛,去發現和挖掘新聞背后的敏感話題。筆者以為,新聞評論素材的收集并非普通的新聞事件,而是有一定影響力又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難點、熱點及焦點問題,它與文藝評論、政論以及其它行業、專業的評論有著本質的區別,具有排它性。在金壇區直溪鎮當通訊報道員時,看到王甲村的不少農戶種植脫毒山芋遭遇傳銷陷阱,騙子遛之大吉,山芋被爛在家里,投訴無門,同時期,種植食用仙人掌的農戶不少因投資大、無銷路出現傾家蕩產的窘境。筆者毫不遲疑,先寫了新聞報道,后配發了評論《當心溫水煮蛙式的陷阱》,指出了政府部門的作為不力、指導不力的問題,提醒農戶不要被蠅頭小利攪得令利智昏,用失財買教訓。這條評論播出后,很多農戶打電話給我說:“這個醒提得好”。新聞評論素材的捕捉是在被采訪對象的話語與事件中篩選出來的,是觀念與觀念相互交融與碰撞出來的并帶有探討性的東西在里面。
新證看事物,唯物出真理,新聞評論不僅僅是文字的穿透力,更是論據中的事例被旁征博引后的張力和影響力,這是思想噴發出的火花。新聞評論就事論事,既要注重客觀,也要對前瞻性、可操作性作出考量。原直溪鎮職業高中是金壇最早的技校,每年有幾百名學生被錄用。1996年,筆者采訪該校校長,寫成了《直溪職高成適用型人才“囤兵”基地》,被《新華日報》、《常州日報》及金壇多家媒體錄用。事后,覺得,這個事件有內涵,還可以結合鄧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做篇評論,讓政府、企業、社會都來關注技術型工人,改變一下就業觀,于是寫成了新聞評論《人才也是生產力》,被《新華日報》、《常州日報》等多家媒體錄用。這兩篇文章發表后,直溪鎮職高引來了多年未遇的招生黃金期和產學研辦學的黃金期以及應屆畢業生的求職黃金期。2015年,金城鎮企業遭遇“人才荒”,大部分企業招工不足,導致訂單無法兌現。盡管政府與企業使出渾身解數,但猶如石頭上栽蔥一勞而無功。缺人,尤其是缺技術工成為當時最敏感、最棘手的難題。如何破冰?企業各使各的招、各唱各的調、各念各的經,有的甚至跳槽轉變,有的降低生產規模。
電臺新聞評論需要聲音,這個聲音除了作者、播音之外,還需要被采訪對象的參與,需要涉及到的單位與個人的參與,在制作上是有講究的,它是與新聞是密切相關的,需要后期編輯、合成而成。筆者在寫這樣的評論時,率先拋出的是問題的導向和故事的情節,然后插入被采訪對象的錄音,論據上作者與播音不作表態,全部由被采訪對象、單位負責人自己講,談具體的事件與感悟,而不是評說,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增加可信度和聲音上的美感。聲音的采集不是策劃好的,而是引導式、啟發式的錄制,在不經意間進行的共融,因此不存在事前設計的嫌疑,真實可靠,讓講的人與聽的人都自然,愿意接受。在業界,有的被采訪對象,其語言可以趕上專家、學者的水平,一聽就知道是作者的功勞,是事先對著稿子念的導演。筆者以為,被采訪對象的語言并非要十分連貫,也不要吹毛求疵在語言的豐美,或刻意去追求一種高度。只要能說明問題,是事件作鋪墊,哪怕語法上存在缺陷、意境上不完美又算得上什么。
綜上所述,新聞評論的寫作,需要記者有發現的眼光,捕捉素材的能力,擁有長期練就的獨特思維方式,方能寫出與時俱進,與時代共生共融的優秀新聞評論作品,反之,如果不往田間地頭跑、不往廠礦企業跑、不往農村一線和農戶家中跑,想寫好評論,一定是路途遙遠,可望而不可及。
注釋:
① 艾豐著《新聞采訪方法論》第二章第三節《材料與事實》(32~98頁);
② 丁章法主編《新聞評論學》(第二版)中編《新聞評論的寫作》第八章《新聞評論的選題和立意》(79~95頁)、第九章《新聞評論的論證和謀篇》(106~129頁)、第十章《新聞評論的文風》(141~146):準確、簡明,富有哲理是評論語言的特色;嚴肅而生動的統一是評論語言追求的方向;力求表現形式與思想內容的完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