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吉林廣播電視臺鄉村廣播
優秀的人物通訊一定緊跟時代腳步,從最多先進人物中尋找出那些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如本人在2018年采寫的廣播人物通訊《97 歲當“創客”》,描寫的是吉林省長春市林田創業園里名為“97 超市”的店主姜乃君,她在97 歲時,采用眾籌的方式開辦了一間超市,52 名股東中有一大半為年輕的“創客”,在這批年輕的創客中,有的人創業屢屢失敗后一蹶不振,還有的創客在遇到難題時,束手待斃。對此,成功創辦家族企業,88歲才從董事長只為退休的姜乃君,想為年輕的創客鼓勁加油,于是在97 歲時,再次創業。播出后在聽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而這也恰好是在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關鍵時期。從這個高度來展現姜乃君的故事,就成為了此篇人物通訊成功、優劣的關鍵。
人物通訊的社會功能是啟迪讀者,而人物做的那些事的本身,并不能直接影響人們的思想,能影響人的是人物在做這些事的過程所表現出來的那些精神,如克服苦難的勇氣、面對命運不屈的抗爭,這些都能使聽眾備受鼓舞,進而影響人生。本人在2017年采寫的廣播人物通訊《新時代的追夢人》,主人公叫郎小明,一名普通的80 后,從小就身患小兒麻痹,本來應該是社會照顧和救助的對象,卻憑借著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和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從一無所有開始創業,到目前創辦的企業固定資產達近2000 萬元,用自身行動詮釋了一個殘疾青年自強不息的人生道路。本人采寫此篇人物通訊的目的就是要展現只要有志向,有理想,哪怕是身體上殘疾,只要堅定信心,一樣可以成功。稿件播出后,本人接到很多殘疾聽眾朋友打來的電話咨詢。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同理世界上也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同是領導干部,孔繁森不同于焦裕祿;同是知識分子的典型,蔣筑英不同于羅健夫。如果沒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即使是故事再曲折,再離奇,再引人入勝,廣播人物通訊的稿件也不能稱之為上品。如本人在2019年創作的人物通訊《把家安在村里的省城“第一書記”》,主要描寫的是第一書記王忠良一步步帶領村民致富的故事。如其中一段:“在西北村我們見到了正在給村里老人理發的王忠良,干凈的白襯衫,利落的短發,王忠良滿臉笑容地邊給老人們理發邊聊著村里的變化。王忠良:我來前3月份,開化時間,村里道啥的根本就走不了,而且房子全是土房,心里挺不得勁的,必須把這個貧困摘掉。”
有些作品,不寫人物驚天動地的業績,也沒有什么曲折離奇的故事,比如司馬遷寫的《萬石君傳》,僅僅由一些細節、印象、逸事就匯集成篇,但卻成為寫人物的名篇,這就是因為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一篇優秀的人物通訊,應該是一個生動的人物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字里行間要滲透著人物的思想和個性。講故事一定要講沖突,人物通訊也講求在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這是我們就要進行深入挖掘,例如在今年采寫的廣播人物通訊《洮寶豆 洮南情》中就有一段敘寫了主人公王荷回鄉的原因,“在一次回鄉探親與做綠豆批發生意的表哥聊天時,王荷才知道一直讓自己引以為傲,連出口都是免檢的家鄉洮南綠豆,卻始終因為沒有自己的品牌而賣不上好價錢。要想樹立起品牌,那就要講好故事。”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講好一個生動的故事,首先我們要有講故事的意識,我們應該知道好多人物通訊不應該是干巴巴的人物業績羅列和履歷表,而是由生動的故事組成,因而記者在采訪中把盡量挖掘故事性的素材。
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性格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物形象能都生動、真實、感人,往往取決于有沒有精彩的細節,有了精彩的細節人,人物形象才會生動。而光有故事和事跡,但沒有細節,人物形象就顯得枯燥、呆板。、
所謂的細節,只反映人物個性、修養、境界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個服飾、一件擺設等等,這就類似電影、電視中的特寫鏡頭,因為這些細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品味修養、思想境界,使文章不僅有骨、還有肉,讓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栩栩如生。如《漢書蘇武傳》中,寫蘇武孤身牧羊時“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手不釋節”這些細節,表現了蘇武忠貞不屈、忠于國家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見,精彩的細節、生動的文筆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細節更是通訊的靈魂,如果在寫廣播人物通訊時缺乏細節描寫,那么故事就會顯得呆板、不生動。通過細節描寫,就可以夠文章內容變得更有神韻,然而,細節的寫作不是所有內容都可以寫出效果,所以,應該有效的選擇,并且抓住主題內容,從而對人物的特質進行充分地展現,這樣才能讓文章更有感染力。
總之,要想把生活中的先進人物寫活,就要將自己完全融入先進人物的精神世界中,在深入采訪中感受被采訪者的言行,從細節入手,抓住人物的特點,用通俗易懂廣播新聞語言表現出來,才能把廣播人物通訊寫好、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