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北京電視臺
《后宮·甄嬛傳》于2011年在中國內地首播,一經播出立刻爆紅,成為爆款現象級宮廷劇。順勢而為,《甄嬛傳》進行了臺詞翻譯,劇情剪輯,重新配樂,并由女主角孫儷補拍了甄嬛老年鏡頭,最終成為6 集電視電影,于2015年登陸美國付費電視臺Netflix,成為我國影視劇走出國門,打開西方市場的一次重要試水。
美版《甄嬛傳》是中國內地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登陸Netflix 的電視劇,足見本片在國內的地位和影響力之高。就傳播主體來講,《甄嬛傳》堪稱中國電視劇史宮廷題材劇目的封神之作,再無來者,將華鼎獎、金鷹獎、白玉蘭獎、春燕獎等諸多頂級獎項納入懷中,有足夠的底氣“揚帆出海”,作為國劇代表出口海外。就媒介平臺來講,Netflix,和我們熟知的HBO,Starz 這些著名電視臺一樣都是收費電視,因此對作品的選擇也相對嚴格,美版《甄嬛傳》的空降,也釋放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積極信號。
美版《甄嬛傳》的題目譯制為Empresses In The Palace,由原先的76 集濃縮為6 集,符合美國觀眾的收視偏好和習慣。播出初期,美版《甄嬛傳》在Netflix 上評分很低,只有2.5 星,爾后升至3.7,在國內大火的知名美劇《實習醫生格蕾》獲得3.9 分由此可見,美版《甄嬛傳》在美國也得到了較為客觀的評價和認可,與此同時美版《甄嬛傳》在美國最權威的觀眾點評網站IMDB 上,10 分制的評分體系《甄嬛傳》拿了8.5 分,屬于高分劇目。
《甄嬛傳》作為一部宮廷題材的影視劇,以恢弘的場面、精致的舞美、優雅的臺詞,多方位地展示了中華美學和漢語古典文學的境界與深意,那么它以中文原聲,英文字幕的譯制方式在美國播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甄嬛傳》的譯制工作,臺詞文風屬文白夾雜,使用大量詩詞與修辭文本,穿插中國古典戲曲典故等,辭藻晦澀華麗,這些特點雖然可以給美國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切實體會中國文化的精妙之處,同時也帶來了一大挑戰,就是理解障礙和翻譯難度,“文化對等”是美版《甄嬛傳》需要克服的第一大關。讓低語境文化的美國觀眾,接受并理解《甄嬛傳》,是這部影視劇的跨文化傳播的最終目的。
我們沒有對美版《甄嬛傳》的收視情況進行定量分析,無法獲得其收視人群的成分和收視習慣,但就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Netflix 和IMDB 獲得不俗的評分,也證明了美版《甄嬛傳》雖在剪輯和譯制方面有瑕疵,但依然承擔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歷史作用。
影視劇字幕翻譯需要達到三個基本目的:向受眾傳達影視作品的劇情和語言信息、實現影視劇跨語言的文化傳播、滿足觀眾的審美情趣。[1]對于美版《甄嬛傳》來說,首要面對的就是中美文化語境的差異。根據愛德華·霍爾(E.T.Hall)的高低語境文化理論(High and low context culture),說話的風格反映了一種文化是否注重群體,同一群體有共同的經驗和共鳴。[2]高語境的群體使用更少的詞匯,更多的通過意會,而不是言傳,而低語境的群體則更多的依賴于語言,更加明確直白的語言來溝通。中國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而英語文化則屬于低語境文化,語言不通,語境不通,思維方式亦不相同。
在美版《甄嬛傳》的臺本中,通過譯制的角度,我們可以將臺詞大致分為古詩詞類和宮廷用語類來進行分析。
語義和文化背景的空缺,導致古詩詞的譯制無法達到源語言的內涵,以及目標語言的理解習慣。比如劇中沈眉莊在回答皇帝問題的時候,用了一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被譯為“They would rather die on the branch retaining their scent than be scattered in the cold wind.”詩句中的菊花,北風等都屬于借物抒情,借此抒發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心志,蘊含了漢語文化的修辭習慣,但譯制為英語后,英語語境下的受眾就很難領會這種意向。類似的還有女主角甄嬛名字的來源,取自于“嬛嬛一裊楚宮腰”,由此描寫了女主角天生麗質的容貌和氣質,但美版的翻譯為“The slim waist of the concubines of the Chu palace.”對于美國觀眾來說,理解的難點在于整句毫無韻律,根本無法體會到詩意,并且原文的語境在于,甄嬛的嬛字也在詩句中,但英文翻譯無法呈現這個巧合,并且Chu Palace 來源于中國古代歷史的楚國,盛產美人,這些都是補充知識,也是理解難點。
在宮廷用語翻譯方面,有一些可以借鑒歐美宮廷劇的用語習慣來譯制。在《甄嬛傳》中有很多稱謂,比如“本宮”、“朕”、“臣妾”、“奴才”“臣”等,在美版中都簡單地譯為“I”,雖然這很符合美國文化中的注重自我意識,但這是非常不符合宮廷用語的,尤其在面對皇室及貴族的時候,直接用You 也是不禮貌的,比如甄嬛在與皇上初遇時,說到“不知尊駕如何稱呼”,翻譯為“Who are you,sir?”里面的sir 就非常不地道,應該譯為“your grace”,在西方宮廷用語中,皇室成員,比如國王,王后,公主,王子這些的稱謂,是your majesty,your highness,而貴族成員則會統稱為your grace,而不是sir或者madam 這樣不倫不類。
文化傳播離不開特定語境的影響,在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進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需考慮不同語境文化的話語模式和接受程度。[3]《神探夏洛克》就是典型的高語境產品轉化為低語境交流的成功案例。因為無論是否懂得英倫文化,民俗,社會情境的受眾,都可以看得懂這部劇,并且可以領會其中的深奧甚至于冷幽默。
雖然中美文化和觀眾的思維方式有巨大差異,但是在兩版《甄嬛傳》中體現出了超越民族的共通的文化價值觀。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們也迫切地需要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和文化藝術交流中的主導權,影視劇作品作為文化的載體,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好方式。在國際傳播依然是“西強東弱”的局面下,我國的民族文化劇作如何突圍,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聲音,是目前最大的挑戰。
《甄嬛傳》只是跨文化傳播作品中一個頗具意義的典型之作,它蘊含了中國古典文化和文學特色,能夠宏觀地展現漢語文化的博大與內秀,所以譯制工作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把“甄嬛體”譯制為西方觀眾可以接納理解的語言,如何把復雜曲折的故事,譯制為英語,甚至于西班牙語,法語等更多語種習慣的敘事方式,這是我國影視劇是否能夠真正走出去,走到國外觀眾心里最重要,最艱巨的一環。
作為近年來最為典型的跨文化傳播產物,美版《甄嬛傳》的播出是否成功,還有待商榷,但它的存在,是我國影視藝術揚帆出海的一次勇敢嘗試,也是譯制藝術新時代的全新使命,在一帶一路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將會有更加海量,題材更加豐富的多樣,反映我國歷史文化,社會現狀,人民生活的作品,譯制出口,這是對譯制工作的挑戰,也是大有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