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昱 漢口學院
人們主觀感受受到五感的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越來越高,接受程度越來越廣泛,對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也就要求在景觀設計時,設計師要做出相應的創新和改變,拓寬設計的手法。環境景觀的設計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舒服的生活環境,人們會從景觀中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幫我們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又一個景觀環境的畫面。本文將從聽覺藝術對環境景觀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應用策略。
聽覺環境是指人們在生活與工作中所能聽到的聲音對人們的影響,與聽覺環境不同的是,聽覺藝術強調景觀的可聽性,讓人們用耳朵去捕捉景觀。聽覺藝術不僅要注重聲音的物理性,也要考慮聲音的價值和對聲音的理解。人們從環境中接收得到的信息一般都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感知。聽覺可以補充視覺所看不到的信息,因此在環境景觀中聽覺和視覺是相輔相成的。作為一個重要因素,聽覺藝術在環境景觀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聽覺藝術的實現主要依靠響度、控制度和可預見性的協助,來實現對人們的吸引。此外,每一個場地的設計都要做到因地制宜,那些能夠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景觀都是因為適應場地的原因。就如圖書館的翻書聲、商場里的喧鬧聲、教室里的讀書聲,如果把這些聲音進行調換,就會變成不適合的設計。環境景觀中的聽覺藝術,就是為了營造出主題性的聲音,豐富人們的感官體驗。
人與建筑之間的互動體驗最好的展示就是北京天壇的回音壁。顧名思義回音壁具有回聲的效果,一個人站在東配殿的墻下面朝北墻輕聲說話,另一個人站在西配殿的墻下朝北墻輕聲說話,聲波就會沿著墻壁折射前進,兩個人把耳朵靠近墻,就可以清晰的聽見遠處另一個人的聲音,而且聲音會顯得很悠長,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此外,山西普救寺鶯鶯塔,有人在這個地方擊掌,就可聽到四次回聲;四川潼南大佛寺大像閣有“七步音節”,踩上去會發出自種不同的音調。這都做到了人與建筑的結合,使人們在環境景觀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處。
第一,在環境景觀的設計中,和借景一樣存在著借聲,這也是聽覺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在傳統的園林中,很多聲音都被應用到了園林的建設上,以此來渲染園林的氣氛。現階段的環境景觀設計中,也可以利用聲音吸引人們進入到景區,讓人們根據聲音走入景區,這種方法可以產生視覺所打不到的效果。例如:揚州個園冬山景觀,就是利用山后墻上留下的洞,使風吹過時產生嗚嗚的聲音,讓人聯想到冬天的風的感覺。
第二,可以利用聲音進行反襯達到環境景觀的效果。反襯在文學上是一種修辭手法,在環境景觀的設計上也是一種基本的設計方式。曾有詩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來形容寂靜的山林,用蟬和鳥的聲音對山林的幽靜進行襯托。就如很多的江南私家園林采用的都是在內部進行布局,用很高的院墻做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就算是處在鬧市區,園子里也能很寂靜,這就是對反襯的運用,通過鬧事取其中之靜。
第三,一般的環境景觀為了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景象,通常需要隔絕外界的雜音。例如在入口處設計長廊,在外觀上很美麗,同時也能隔絕外部嘈雜的環境。在現代的建筑中,設計師除了利用一些植物隔絕噪音,也會利用水對噪音進行減弱。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或掩蓋聲音,給人帶來一種喧鬧但又寂靜的感覺。
第四,隨著歷史的推進和自然景觀的變化,很多之前的聲音已經開始慢慢消失,這時設計師就可以運用補聲的方法對該景觀進行完善。這種補聲的方法,可以豐富景觀的內部元素,使其具有特殊性。例如拙政園的聽雨軒就算是在沒有雨的季節也可以聽到雨滴拍打芭蕉葉的聲音,為游客營造出聽雨的效果。
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所面對的環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所以設計師在對環境景觀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對這些聲音進行綜合的利用。設計師不僅可以通過物理上的方法制造聲音,也可以利用身邊的花草樹木以及水來對聲音進行改變。設計師要利用多種方法為人們營造出一個舒適的景觀環境。使人們在景觀中能夠產生身臨其境,賞心悅目又能使人身心愉悅的感覺。
景觀設計的視覺美很重要,但這并不是景觀設計的唯一目的,一個景觀環境能否讓人們感受到它的美,是景觀設計是否成功的重要條件。人們是環境的參與者和感受者,所以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人們各個感知系統對環境景觀的感受,通過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求,來體現環境景觀的生命活力,讓人們全方位的感受到環境景觀所帶來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