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瑜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
“新工科”指的是“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這種國家層面的戰略,為應對我國新的戰略轉型、產業發展,為我國服務業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新的動力,進一步開拓了工科的定義,工程教育在第一階段探索的時候,其定義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教育部把新工程定義分析成“五個新”,也就是學科專業的新結構、工程教育的新觀念、教育教學的新質量、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分類發展的新制度。這一概念是在2016年之后提出的,已經在全國各個大學被討論過,并形成了“天大行動”、“復旦共識”以及“北京指南”,這些指導性的文件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新一輪的工程教育改革浪潮。在新的工科建設理念里面,我們應該將高校的優勢與特色考慮其中,還要關注工科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與需要,建設新工科住哪也,為國家培養相關方面的人才,讓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能夠獲得良好的崗位,并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數字媒體技術產業是與互聯網應運而生的,伴隨互聯網、信息技術、虛擬世界的誕生,數字媒體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熱度,并在互聯網的支持下,一直保持較好的石頭。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為保證數字媒體行業對于新型人才的需要,我國各個院校都設置了眾多和數字媒體有關的專業。按照2011年我國教育部門頒布的《高等院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設置標準》,數字媒體這一專業重點學習計算機基礎、數字藝術基礎、數字媒體技術應用、數學基礎等。該專業的畢業生按照發展方向的差異,能夠從事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網站前端、影視動畫、人機交互、數字游戲、電腦編程、手機應用等制作工作。這一專業集合了網絡技術、數字技術以及藝術,將這三方面的內容融合為一體。這一專業術語藝術和工程整合交叉的新型專業,并具有新工程的各種特點。
已經過去的十年之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問題重重,主要表現在高等院校開放的數字媒體的數量呈現增加趨勢。在建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時候,許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方向、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體系、實際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互相效仿的現象,造成畢業生競爭壓力過大。
按照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定義,數字媒體藝術兼具藝術設計的特點與計算機技術的特點,許多工程學院歷史悠久,傳統學科綜合實力雄厚,師資力量過硬,資金方面、設備方面的投入十分充足,研發也能力甚足,有效積累學科在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將社會對于人才的實際需要作為基礎進行研究,站在社會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的角度進行分析,并將工程、藝術、人文都諸多方面內容考慮在內,數字媒體設計這方面的人才在培養的時候,有其條件積累以及創造基礎,因此我校構建了數字媒體藝術教學體系。
各大院校數字媒體專業培養的學生應當是藝術型人才與科學人才的結合體,這類人才不僅掌握足夠的科學知識,還具有豐富的藝術細胞,可以當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及基本要求,以理論知識作為基礎,以此為核心來開設課程;并教授相關的數字媒體知識以及藝術技能。讓學生可以最大程度的掌握計算機科學、藝術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各類軟件以及數字媒體技術相關知識與技能,除此以外具備扎實的程序編輯技能。為了完成這一教育發展目標,一定要把將理論知識和實際設計以及生產能力加以結合,來滿足社會與競爭人才的需求,一定有以“設計”為核心的教育教材。站在藝術與技術的角度觀察,學生通過系統教育與設計創新,促使其掌握了創作與具體的生產過程,生產方法,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除此以外,理解與學會設計知識,基本技能乃至基本理論。
伴隨高校美術教育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新媒體的藝術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傳統的辦學模式下專業教育和市場之間有著溝壑之距,造成“知識勞動力呈現飽和狀態”,致使成千上萬的畢業生找不到理想工作,這一點定充分表示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現在社會需要創新型與應用型的復合人才,也與原本“公共教育意圖”產生了背離。由此可見,引領社會中的公司走入校門,構架“實驗室教室”或者“教學工作室”這一類模擬教學,使得學生在綜合教學環境中實現真實商業教學環境和工作教育環境;使得學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做學習”,實際參與到企業項目研發過程中乃至建設中。除此以外,改革教學評價模式,專業的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實際參與到指導學生以及評價教學過程中,進而形成開放的教室,實現學校與企業的融合。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突破傳統教學的桎梏,讓產業鏈將連鎖工程作為背景進行教學實踐,實現專業和企業教育有效對接。
利用項目引入的方式,鼓勵學習數字影視學科學生,宣布和企業團隊進行合作,并開展創新實踐項目。學生在過程中既能夠培養專業學科領域相關實踐技能,還能夠培養學生自身的團隊精神。
數字技術與教育進行有機的結合,構建新型的教育模式與教學方式,為廣大學生提供獨立自主的學習氛圍,創建科研、教學、生產三者融合的工作室,并構建數字人才培養的創新工作室。除此以外,也為培養高質量的教師,奠定了良好環境,為實現教學質量提高培根筑基。強化教學體系的構建與選拔,建議選用全面、專業的教材,使其符合新形勢下媒體專業培養人才目標的要求,對人才的培養更加有利。
針對新形勢下,我國新媒體藝術發展趨勢,社會企業與高校相融合的優勢在于解決數字藝術人才在培養的時候遇到的諸多問題,真正培育出滿足社會需求數字人才與藝術人才。眾所周知,完善數字藝術人才培養的過程需要不斷探索,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滿足教學建設需求,還能夠滿足經濟市場的需求。
新媒體藝術設計其理論與審美都以傳統視覺傳達理論體系為基礎,其在藝術理論方面存在共通之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功能性基本要求都是一樣的;第二美學理論基礎一致;第三理論設計的原則與規則一致,都與平面視覺原理一樣;第四設計的內容與設計的性能具有一致性。
藝術與科學在人類發展歷程中,不論哪個階段,都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然而現階段網絡通信技術與數字技術等方面的發展是巨大的,但是融合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換言之,人們的生活中,數字媒體不僅改變了藝術的形式,還改變藝術的思維以及藝術的欣賞與傳播。數字媒體人才正是社會現在稀缺的人才之一,需要不斷與企業合作,為社會培養實用性、應用型的人才。利用數字媒體平臺,優秀的人才能夠在此平臺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而實現藝術與生活的融合,以及與工作、社會的融合。數字媒體藝術屬于一種新型的學科,是社會發展到現在的必然產物。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應當搶抓機遇,與時代發展向融合,進而開創出新的媒體世界與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