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星 牛洪鈺 傅亦嫻 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園藝療法產生于17 世紀末的英國,是指通過植物、植物的生長環境以及與植物相關的各種活動為媒介,維持和維護人們身心健康的 方法。不同地區對園藝療法的稱謂不同,中國大陸和日本稱為園藝療法,中國臺灣稱為園林福祉,美國韓國等稱為園藝治療。總體而言,基本都認為園藝療法是以園藝為媒介,以人為對象,是利用植物栽培和園藝操作活動對人的社會、教育、心理以及身體諸方面進行調整更新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人們通過園藝活動可以增強體質、消除挫折體驗、促進心理健康,并感知自己的勞動成果帶來的歡愉。
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同時大學階段是人一生心理變化最為活躍的時期,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證,全社會都很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深入的參與感和情感體驗一直是學校心理教育要去探索和嘗試的重要方向。本論文將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與體驗性等七各方面探索園藝療法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促進作用。
園藝療法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在以下七個方面有促進作用:
大學是人生心理發展最為活躍的階段,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要加強和改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很多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課程的實施推動了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但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心理問題的解決,卻覺得力量不夠。要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并非是讓學生背誦健康的標準或者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而是把認知轉化為內在情感與外在行為。園藝療法以植物為媒介,運用植物的力量與象征性增加教育的實效性,以大學生壓力管理、人際交往、成就體驗、自我認識等為干預目標,制定參與性活動方案,幫助學生自我認識與自我整合,更加陽光和諧。
將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園藝療法活動結合,重視學生的體驗,開展一系列以植物為媒介的活動,學生參與到土壤配置、播種、扦插、植株修整、除蟲拔草等園藝活動中,植物從播種到開花結果,需要參與者的耐心,會有制作的成就,可以培養責任感、耐心,抑制沖動。植物的象征意義可以挖掘參與者的內心力量,能從中感悟生命的頑強,體驗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感受生活的美好,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
園藝療法以植物為媒介,通過人與植物,人與自然界產生對話,以植物的生命影響人的生命,啟發對自然的熱愛與創設優美的校園環境的熱情。學生宿舍一盆可愛的多肉,校園里精心設計的花園,不同季節植物的自然美景,如校園里春季盛開的櫻花,夏天綠樹成蔭的大道,秋天校園一角的紅楓,冬天綻放的臘梅,不僅使人心情愉悅,適應了人的審美需要,也創設了一個和諧寧靜的校園。
在園藝療法中,與植物建立良好的關系,對自己種植或養護的植物產生情感與認同,可以讓人增強對生命及生活的熱愛,可以提升責任心;每一次植物發芽、花蕾萌出,從小苗到盆栽的形態變化,我們可以體驗到付出后的收獲,產生滿足感與自豪感,感受到更多的“我可以”、“我行”,有更好的自我評價,因而自信、有更高的自我價值。
很多研究發現,僅僅是觀察或者植物呆在一起就讓人心情放松、血壓降低、肌肉松弛、心境平和;園藝活動中的勞作在增強運動機能時還可以提升積極情緒體驗,植物的生長與也給參與者帶來喜悅,與園藝及其活動在一起時,讓孤立者有生命陪伴不再孤獨,使一些暫時失去希望與愛的體驗的學生在園藝及活動中尋找到心靈的寄托,因為植物對世界與他人有更多的信任與安全感,參與者期待成長、期待發芽與開花,對生活有更多的積極期待與希望。
運用園藝療法在小組或團體中工作時,大家設計、參與、制作同一個花園或微景觀等,一起朝向同一個目標,在相互尊重彼此支持中,每個人都有相應的責任,增強團隊合作能力與責任感;在活動中,與伙伴們分享自己的內心的體驗,也分享自己參與過程的成果,打破人際交往的障礙,提升了溝通的能力。
園藝療法是以植物及其操作活動為工具,圍繞人的成長而開展的活動,并不強調園藝技能的學習,而是承認每次活動及其作品的獨一無二性,許多園藝療法的設計中都包含了許多創意元素,它能刺激活動參與者的創意潛能,如多肉組裝、插花以及落葉干花故事等都會引發參與者的藝術創意,同時通過設計者的故事或立意分享、認同自己的生命與歷程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