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巖 黃琪涵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中醫藥分院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二十條)指出“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它宏觀的指導了職業教育今后5 至10年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對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指導:遴選認定一大批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
為滿足高職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應以建設一站式網上服務大廳、數據服務和網絡信息安全為主要抓手,從教學、科研、管理及生活等方面真正體現信息化的規范、高效和便利,總體目標是創建與“職教二十條”相適應的智慧校園。
新型智慧校園的信息服務建設,要“以用戶為中心”,建設一站式網上服務大廳。建設理念:需要將用戶服務代替原來的用戶管理,業務需求則是注重用戶需求大于傳統部門的需求。在管理學中,利益相關者是指“任何一個能夠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能夠被這種實現過程影響的團體或個人”[1]。將此概念引入智慧校園建設,由教師、學生及管理人員等組成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不僅是需求的來源者,也是應用的使用者,他們熟悉業務應用的組織流程,對應用效果評價最有發言權。因此,智慧校園的業務融合必須對用戶的需求進入深度挖掘,才能形成信息化工作的良性機制。這就需要每個相關者積極的、主動的參與、應用與反饋,才能保持信息化服務旺盛的生命力。
傳統的建設思路是通過接口方式來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而新型智慧校園是直接基于數據出發,即由做為建立智慧校園的核心要素:大數據來決定的。兩種路方法在根本是不同的。建設公共基礎數據平臺,必須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才能解決相同數據源重復維護的問題;要構建全面的數據治理框架,就必須在個性化與精準化服務提升上下功夫,同時對數據進行高效治理,保證數據質量監控的有效性,才能對信息服務建設可持續性管理,對日常數據進行常態化管理,建立全面性、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數據生態系統。
新型智慧校園數據的標準化由在各應用系統之間進行的數據集成和數據交換的基礎兩部分組成。即數據集成與交換必須在有明確含義的有效連接基礎上進行(具體指在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為保證數據的標準化和系統的健壯性,生態系統在最初的設計階段對不符合規范的數據先進處理,以避免某些系統的失效,進而引起整個數據生態系統的崩潰數據標準化和生態系統運行質量的監控在信息服務建設管理的可持續前提下,才能進行[2]。才能保證在數據治理常態化下,確保數據生態系統全面、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隨著全國信息化發展的標準越來越高,高職院校中智慧校園建設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主要表現在:①規模和范圍的擴大②師生用戶數量的激增。建設“新型智慧校園”,人才發展要建立在個性化激勵機的前提下,人才建設和培訓才能良性循環發展。通過日常維護的常規化,才能保證智慧校園平臺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行。利用各種教科研講座與文化主題活動,加強涵蓋全校的信息化建設培訓,提高學校全體師生和各部門專職人員信息化的基本素養。讓師生建言獻策,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整改,變被動為主動,將信息化建設過程全面流程化、做到全程跟蹤,有跡可查。
可以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通過設立專職人員來保障校園網的安防工作;健全對校園網絡安全的規范化管理,制定網絡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預案與信息安全責任制度,搭建功能完備的校園網安全立體體系。完善校園網絡的各項制度;定期開展安全意識與主題教育活動,全體師生防微杜漸,齊心協力做好網絡安全工作;加強與各安全組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經常與兄弟院?;蛳嚓P企業進行安全信息建設交流合作與借鑒學習,提升新型智慧校園的安全防護等級。
高職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成功與否,整體建設的規模大小不占主導地位,關鍵在于其是否立足于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辦學定位。特色智慧校園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體現:①高科技信息手段進行表達②校園環境氛圍的營造來加以詮釋③從文化育人的角度出發,通過充分挖掘校史、學科史、人物史來體現學校特色文化。從而達到建設目標。
①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創新落實CIO 制度,落實責任全面統籌本校信息化規劃與發展。
②多元投入,協同推進:企業提供部分資金、設備和管理技術,將信息化管理平臺與實際業務相結合,實現多元投入,協同推進。
③擔當責任,保障安全:主要通過網站等級的實施以及相關網絡安全培訓等。
“融合、引領、創新”是教育信息化時代的新使命,也賦予了我們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更高的要求和責任,堅持育人為本,堅持融合創新,堅持系統推進,堅持引領發展,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為職業教育貢獻出專業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