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苗
(1.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28;2.浙江傳媒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人的一項主體活動,以傳播、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踐內容,以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互動為主要形式,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方式,具有主體自身的價值追求與主要目標。本文主要從類價值、群體價值和個體價值三個層面,對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展開探析。其中,類價值主要包括弘揚優秀文化、傳播道德文明和彰顯人類智慧;群體價值主要包括推動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自信和鞏固文化傳承;個體價值主要包括增強文化認同、促進文化交流和實現文化聚人。
類價值體現的是人作為一個類所具有的價值,體現的是類主體的一種共同價值追求。“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1]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類價值,主要取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類屬性,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成果,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具有延續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更有內涵豐富的類價值內容,主要體現在弘揚優秀文化、傳播道德文明和彰顯人類智慧三個方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中華民族生活的土地,來源于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形成于中華民族的代代相傳,是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更是人類優秀文化的重要來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的文化有著新時代的評判標準與評判依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源,不僅體現于思想知識層面,也反映在實物技藝層面,應當成為新時代全方位發展的重要動力。教育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重要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本質在于傳承與弘揚優秀文化,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不斷發展。這不僅是對人類優秀文化的保護,也是對人類優秀文化的弘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彰顯中華民族的道德追求,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作為一種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豐富的德育元素與道德基因。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引領思想觀念、啟迪人文精神、傳授道德規范為主要內容,結合新時代的內容,依托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等途徑與平臺,將中華民族的道德文明代代相傳,并依托網絡傳播與海外交流等途徑與平臺,將中華民族的道德文明傳播至世界,讓世界各國都能夠共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精髓,為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強大的道德力量與厚實的道義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源遠流長的物質瑰寶與精神財富。不論是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國學民俗、節氣節日等,還是絕學絕技、手藝工藝、傳統藝術、歷史遺址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同樣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智慧成就的重要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教育主體與受教育主體之間的互動交流,一方面積極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智慧與外在魅力,另一方面力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與覆蓋。
群體價值是人作為一個群體集合所具有的共同價值,體現的是一種群體主體的價值追求。“文化除了時代性之外,還有民族性。”[2]中華民族作為一種群體,具有自身的群體主體性,能動地創造出極具豐富內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得益于中華民族這個群體的共同創造、傳承與弘揚,是一種群體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積極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群體價值所在,具體可以體現在推動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自信與鞏固文化傳承等三個方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首先要把握文化發展的方向,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既是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發展的助推動力。建設文化強國,還要把握文化內容的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有機構成,具有豐富內涵與歷史底蘊,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代代積累的寶貴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更好地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有助于最大程度地激發全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與發揚,共同推動文化強國的建設。
文化自信是文化本身的底蘊體現,也是文化大繁榮、文化大發展的內在基礎,更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基本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的洗禮,形成了涵蓋思想、知識、技藝、實物等諸多方面的成果,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內蘊極高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思想傳播、知識傳授、技藝傳承與實物流傳等方式,積極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與好聲音,從而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與文化自豪感。
文化傳承是文化生生不息的保障,是文化一脈相承的途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基于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又歸因于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造就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決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助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就要優化傳承方式、強化傳承途徑。這既是一種歷史使命,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要的傳承渠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源遠流長的重要保障。《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中華民族不斷鞏固文化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源遠流長。
個體價值是人作為單個個體所具有的價值反映,體現的是個體主體所具有的價值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創造,但歸根結底還是每個個體的創造集合,也要凸顯個體創造的主體性,體現個體的重要作用與文化貢獻。“個體是事物相對獨立的存在狀態”[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要對歷史中的優秀文化創造個體加以宣傳、宣傳與學習,也要對當前的文化受教育個體加以引導、交流與教育,不斷增強文化認同,促進文化交流,實現文化聚人。
文化認同以文化認識為前提,是文化認識的結果體現。達成文化認同,既取決于每個個體對文化的認識與熟悉程度,也取決于文化的內涵價值與魅力風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價值。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也是達成文化認同的客觀條件。要實現每個個體對文化的全方位認識與熟悉,需要外在的教育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要的引導途徑,能夠引導每個個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認識與學習,為每個個體達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提供主觀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旨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讓每個個體都能對本民族的文化有全方位的認識與熟悉,積極提升每個個體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與歸屬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效往往取決于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互動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教育客體的主體化是提升教育成效的重要方式。文化交流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價值追求,是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的互動體現。讓教育客體成為主體,將教育主客體關系轉化為教育主體間關系,是實現文化交流的關鍵,也是確保文化交流成效的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促成個體實現相互之間的主體交流關系,從教育客體的被動式接受轉化到主動式交流。只有在個體主體之間達成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個體之間的文化交流才能取得更好的實效。同時,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不斷強化個體主體在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傳播能力與交流水平,不斷提升文化交流主導力,主動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展現中國形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對文化思想、文化知識、文化價值、文化精神、文化技藝、文化實物等諸多方面內容的解讀、傳授與交流,目的在于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使每個個體都能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承者、主動弘揚者與積極踐行者,形成更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文化聚人不僅是文化交流的效果體現,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的魅力彰顯。實現文化聚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內容,也是新時代全方位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