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杰
(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新時代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師肩負著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必須樹立“為學生服務、對學生負責”的理念。培育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是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需要,是確保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高校教師的服務意識,培養高校教師為人民、為社會、為學生的服務精神。事實上,高校教師服務精神問題一直以來并未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其相關研究成果比較匱乏。本文從內涵、重要性、現狀、培育路徑等方面,對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進行初步探索。
高校教師服務精神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須根據社會和學生的需要,謀求自身的發展。高校教師通過專業培養與人生指導等,把大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的人才。高校教師是教育服務的提供者,提供的是以精神產品為主的各種教育勞動,服務過程是一種典型的精神交往活動。教師提供服務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質量,教師服務涉及專業知識的傳授、學習方法的指點、道德情操陶冶等多方面內容。高校教師完成高質量的教學服務離不開服務精神。換言之,只有擁有服務精神的高校教師才能為大學生提供優質服務。
“服務精神是指為某種事業、集體、他人工作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具有服務精神的人有幫助或服務客戶的愿望以滿足他們的要求,即專注于如何發現并滿足客戶的需求。”[1]教師職業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尊敬,人們將教師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是否有責任心和奉獻精神決定了教師工作質量的好壞。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師工作就是為學生服務,就是履行一種責任。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責任意識、奉獻意識。高校教師擁有服務精神,意味著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對教學和科研工作投入極大的熱忱。
培育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是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需要,是提高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質量的關鍵因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高校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觀,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以適應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和學生的迫切愿望。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要義是全心全意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高校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巨大,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自覺地加強道德修養。2018年,教育部制定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力求造就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高校教師的服務精神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
絕大多數高校教師能夠認真履行職責,教書育人,涌現出一些如鄭德榮等擁有服務精神的教師模范。但是,也有少數高校教師工作熱情不高,責任心不強,完成本職工作的情況不理想,工作中缺乏服務精神,教學質量難以提高,不僅影響學生的成長,更影響學校的整體發展。
新時代高校涌現出許多擁有服務精神的優秀教師代表,他們在崗位上默默堅守,無私奉獻,有責任有擔當,熱愛學生并服務學生,認真從事教學活動,積極完成科研任務,把科研和教學緊密結合,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鄭德榮是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把一生獻給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堅守在教學一線,堅持創新研究,著述頗豐,通過理論成果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把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學生當成人生最大欣慰和快樂。[2]2018年5月3日鄭德榮教授因病去世,教育部追授他“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他學習。
曲建武是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輔導員,從事高等教育三十多年,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出突出貢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課上與課下、網上與網下相結合,深入探求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曲建武認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感染觸動學生,要有仁愛之心,把愛傳遞給學生。2018年1月,教育部授予曲建武“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3]
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缺乏的主要表現主要集中在工作熱情不高、缺乏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等方面。有些高校教師沒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學和科研上,備課不充分,缺少對學生的課下指導,不認真對待考試出題與批卷,只完成學校規定的基本工作量,缺失科研動力,不肯利用業余時間或假期進行科研活動,無法做到把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相互促進。
高校教師缺乏服務精神會導致很多不良后果,如難以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對學生成長極為不利、影響學校的長遠發展等。一些高校教師工作熱情不高,很難和學生相處融洽,在教學方面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難以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教學效果不好,更有個別教師無故曠課,遲到和早退現象時有發生,損害學生利益,影響學生健康成長,更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
高校教師缺乏服務精神的主要原因包括對服務精神的內涵認識不清、經濟利益的驅動、高校行政化管理的束縛等。一些高校教師對服務精神并不了解,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可能是一種平等關系,無法認同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處于主導地位。一些高校教師注重自己的經濟利益,除了在學校承擔基本的教學任務外,還在外校兼課兼職或開班辦學,甚至為獲取經濟利益開辦公司,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本職工作中去。一些高校采取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對教師實行量化管理,將教師的教學、科研等細化為可以量化的指標,消耗了教師的工作熱情,違背了學術和教師職業的規律,不利于實現學術創新和培育服務精神。
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缺失嚴重影響了教師、學生和學校的發展,要積極尋找路徑努力培育高校教師服務精神,主要包括學習服務精神相關理論、開展向榜樣教師學習活動、適度增加高校教師薪酬、構建服務型教師管理模式、加強相關制度建設等路徑。
鄧小平曾經說過,“只有不斷地學習,謙虛地學習,刻苦地學習,認真地學習,汲取知識的力量帶動他人,共同進步,才能實現強國強民。”[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加強學習、落實學習。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資源的集聚地,高校教師應該加強學習,不僅學習本專業知識,更要學習一切有益于教學和科研的知識,學習服務精神相關理論,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內容,提高理論素養,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不斷提高綜合素質。理論學習必須從新進教師入手,以老帶新,掌握服務精神的相關理論知識,為培育服務精神打下理論基礎。
“有一些人,雖已離去,卻成為歷史星空最閃亮的坐標。有一種精神,穿越時空,始終是信仰殿堂通明的燈火。”[5]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習榜樣心靈會產生共鳴。效仿模樣,就會有行動的目標。以榜樣為鞭策,才有行動的動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先進模范人物高度重視,2018年6月27日追授鄭德榮“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各地高校以先進典型為榜樣,開展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的活動。如2018年7月,吉林農業科技學院舉辦了全省高校鄭德榮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6],東北師范大學各院系黨組織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學習鄭德榮同志活動[7]。
2014年9月,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高校教師收入分配與激勵機制改革研究》,對高校教師工資情況作了相對全面的研究。研究表明,高校教師工資低于公務員工資,而且收入差距明顯。中國高校教師的收入構成多元化,一般包括校內本職工作收入和校外兼職收入兩部分。當前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勵作用,高校內部收入差距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教師的收入分配不公平感,很多高校教師認為目前的薪酬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想讓高校教師回歸課堂和科研,必須改善教師的薪酬結構和工資待遇,明確對高校全職教師實行公務員待遇,建立與高等教師特點相適應的保障制度,對高校年輕教師提供特殊的廉租房,限制高校教師在校外兼職。[8]
2016年11月,中央部委直屬高校實行績效工資制度改革,規范薪酬體系和標準,提高高校教育科研水平,激發教師工作績效,構建合理的教師薪酬標準體系,規范獎勵性績效的發放。2017年,河北省對高校編制職稱薪酬進行改革。高校自主進行崗位設置和調整,把教好書、育好人作為教師職稱評聘的核心內容,在職稱評定時注重高校教師科研成果的質量,淡化科研成果較高的數量要求。[9]各地高校不斷探尋高校教師薪酬合理化的改革路徑,給高校教師生活工作提供保障,確保高校教師能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培育高校教師服務精神,必須給予高校教師工作的自主權,使其可以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擁有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自主空間,凸顯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傳統的教師管理模式“以行政權力為基礎,以量化評價和嚴格管控為手段,行政管理者凌駕于教師之上,教師不具備學術自由權利,不具備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實驗的空間。”[10]因此,必須構建服務型教師管理模式,為教師發展提供服務。高校應積極整合資源,盡量提高教師的待遇,提高教師的獲得感和尊嚴感,積極改善教師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不斷探索校內職稱評聘機制,激發教師積極性。高校可以成立專門機構,為教師發展提供常規化的支持,為教師提供各種培訓服務。
培養高校教師服務精神,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要建立并不斷完善學生評價教師制度,督促高校教師認真為學生服務,設定統一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要因時因情況而作適度調整,綜合考量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授課內容等因素,避免不真實、無效的評價結果對教師造成傷害。在教師評定職稱方面,要綜合考慮教師教學效果和教學服務情況,改變教師為評職稱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要規范對高校教師的考核和獎懲制度,以服務學生為出發點,考核師德師風和教育服務質量,給予相應的獎勵,對缺乏服務精神的教師給予懲處,通過開展評選教學名師等活動,對教師進行精神鼓勵。[11]
培育高校教師服務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的要求,也是保證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高校應該通過制度建設等途徑,調動教師服務學生的積極性,為教師培育服務精神提供多種保障。高校教師應該主動提高服務學生的能力,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目前,對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探索仍處在起步階段,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探索相對較少。培育高校教師服務精神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必須逐步提高對服務精神的認識,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探索培育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