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中
神醫扁鵲長期在民間行醫,濟世救人,足跡遍布當時的趙、周、秦諸國,創下了“望聞問切”的中醫四診法;名醫華佗,“游學徐土,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不求高官厚祿,不分高低貴賤,以民為重,以醫效民;醫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其巨著《傷寒雜病論》被世人代代相傳;藥圣李時珍“搜羅百氏,采訪四方”,歷時二十七年著就《本草綱目》……從古至今,無數的大醫踐行著仁醫準則,懸壺濟世,精誠為民。
何謂醫者?古人云:“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作為醫者,需博學精勤、仁慈惻隱、澄神定志。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就說過:“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明確指出醫只有為君子所用,發揮其濟世之功,才合乎道義的要求。藥王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也說過:“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醫學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在大力倡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當代,弘揚“大醫精誠”的醫德風范,不僅是構建良好醫療環境的需要,也是實現“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的關鍵。因為“健康中國”的建設,離不開文化自信,也離不開傳承千年的醫學文化,正如《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中所言:“孫思邈提出的‘大醫精誠,體現了中醫對醫道精微、心懷至誠、言行誠謹的追求,是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藥中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幾千年悲天憫人的普世情懷,如今仍散發著仁愛天下的陣陣馨香。大醫精于業,誠于心,厚于德。為醫之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作為一名醫者,應廣博見聞,恪守醫德,力爭“精誠”二字,盡畢生之精力做到“大醫精誠”。
“精”于高超的醫術,“誠”于高尚的品德,將畢生之力奉獻于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健康中國”,那必定是很多人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