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帶給曲藝傳承新挑戰的同時,也為其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一方面,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傳播方式大量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進一步加快,這其中自然不乏正能量與趣味性兼備者。如筆者就曾在手機上看到過一位老先生的“獨白”視頻——“錢多錢少,夠用就好;家窮家富,和諧就好;房大房小,能住就好;吃粗吃細,養生就好;名不名牌,能穿就好;年老年少,健康就好;孩子從小,就要教好;博士也好,賣菜也好,誠善就好;許多事情,看開就好;人生在世,知足就好……”
這雖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曲藝作品,但其質樸而頗有韻律的語句道出了中正平和的生活理念,與“說書唱戲勸人方”的曲藝有共通之處,若將之視為一種“準曲藝”,也未嘗不可。
但百川匯海的過程中難免有泥沙俱下。在當下數量眾多的自媒體作品中,也有不少罔顧事實只為博人眼球的妄言妄作,其中或隱或顯表現出的俗、假、粗、濫等“特質”,值得當前受眾警惕。“M國每個小區有一個籃球場,B國每個小區有一個足球場,而我們每個小區就有一個學生補習班,每個小區就有一個麻將館;M國100米有一個籃球場,200米一個健身房,而我們則是100米一個網吧,200米一個大藥房……”
這個段子可能在反映當下某些值得關注和思考的現象,但由于制作者在觀念上有偏頗,沒有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慎言慎行,只是跟著一些“歪嘴和尚”念“錯經”,扭曲了原本可以全面評估、理性看待的事實,進而可能會在受眾當中造成不良影響。
更有甚者,一些自媒體人為了“油膩的笑果”而忽視了不同受眾的心理感受。
案例一:
一名男子在動物園內問一名四五歲的小女孩:“你喜歡什么動物?”小女孩回答說:“我喜歡小鳥。”男子接著問:“那你媽媽呢?”女孩說:“我媽媽喜歡狗狗。”男子又問:“那你爸爸呢?”“我爸爸他喜歡隔壁的‘狐貍精。”
案例二:
一名小男孩與父母、姥姥共處一室。姥姥問小男孩:“你長大了想干什么職業呀?”男孩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想當宇航員。”姥姥又問:“為什么呢?”男孩說:“當宇航員可以遨游太空,看遍宇宙。”姥姥說:“等你當上宇航員那天,姥姥恐怕早就入土嘍!”不曾想,男孩竟語出驚人:“不,姥姥,您不會入土的,我爸爸常說,您就是個老不死的東西……”
如果從曲藝的角度分析以上案例,活兒使得不錯,“包袱兒”也響了。但不太高的格調通過兒童表達好嗎?
不可否認的是,網絡上的段子現在已經成為部分曲藝工作者的笑料來源。這在相當程度上與自媒體時代受眾的喜好偏向有關。自媒體作品大多具有短和快的特點。要在較短的時間和較快的信息流動中抓住受眾的喜好,作品必然要在表現方式上——語言的、視聽方面的——追求沖擊力。傳統的曲藝創作手法,偏好于在情節構建的堂堂之陣中追求效果的異軍突起,這仍然有很大的市場,但也不能忽視受眾新的喜好,所以段子和一些曲藝作品在某些方面出現“合流”也不足為奇。(編者按:2016年編者在山西大同參加中國曲協的一個高級研修班時,與一位老作者討論當下曲藝作品該如何創作和傳播。老作者表示,當下基于情景的結構性包袱相較于比較直白的語言包袱,是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弱勢的,其原因之一是受眾可能更傾向于直白的效果刺激。)
合理地借鑒是必要的,但這不能成為曲藝工作者倚重甚至一味依靠網絡依靠段子的原因。事實上當前的曲藝創作領域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確實出現了某些令人堪憂的“癥狀”。
第一,部分網絡作品中呈現出的某些“準曲藝”特征,對傳統的曲藝創作理念產生了相當的沖擊力,導致部分曲藝創作者的創作態度出現偏差。網上有著許多可以信手拈來的幽默元素,何必再勞心勞力地組織“包袱兒”,以這種心態創作出的作品多半只是一層浮土,沒有可供精神的種子生發的厚土和養料。若再有些有害物質混進去,它對受眾的不良影響就會增大,甚至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株連真正的曲藝作品。
第二,受部分網絡作品大獲成功的蠱惑,部分曲藝工作者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在這種心態驅動下,他們往往不能靜下心來,嚴謹地按照藝術規律去精心構思、創作和打磨作品,而是有意“獵奇”,尋求可以討巧的“捷徑”。以此心態從事曲藝創作,就如石板栽花,缺少根基,缺乏持久強盛的藝術生命力。
那么,在網絡時代,一名曲藝創作者如何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松”,扣住時代脈搏,抓住機遇,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曲藝作品呢?對此,筆者僅闡述幾點個人意見。
一、兼容并蓄,始終把握好曲藝創作的主方向
發展的真正核心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不論何時何地,曲藝“說書唱戲勸人方”的初心不能變,為人民說唱的理念不能變,真正為繁榮中國文藝事業做貢獻的理想不能變,這是曲藝得以生存的重要保證,更是曲藝未來發展的根基所在。在此基礎上,曲藝工作者要從日新月異的生活中汲取無窮無盡的創演素材,利用新的傳播方式使得傳統藝術重新煥發光彩,這才是曲藝新時代下的正確發展路徑。曲藝工作者要能從網絡中汲取營養,但也要防止網絡信息,特別是有害信息的“倒灌”,淹沒正常的創演土壤,讓自己失去正確的創演道路。
二、揚長棄短,汲取網絡作品中的有益成分為我所用
任何事物總是在矛盾變化中不斷向前發展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新事物,曲藝工作者既不能因噎廢食,為保證傳統而將之視作洪水猛獸,也不能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要把堅持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作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根本指南,以獨到的眼光有選擇性地利用網絡作品中的內容。
30多年前,當電視剛剛成為我們國家最為先進的視聽手段時,一則“燕舞”牌收錄機廣告,因其鮮活的詞句和活潑的表現形式而走紅。其中的唱詞“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后來就被成功地運用到了某個曲藝作品中,起到了很好的“藝術增值”效應。無獨有偶,近些年來,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點、讓人耳目一新的網絡用語,亦受到不少曲藝創作者的“慧眼青睞”,被用于所創作的曲藝作品之中,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由此可見,只要堅持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來觀照指導當下的曲藝創演,我們就能在網絡的海洋中獲取真正有價值的素材和可供參考的優良范本。
三、戒驕戒躁,用心打造精品力作
一個優秀藝術作品的產生,無不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成果,精心構思、潛心創作,在舞臺上接受觀眾的反復檢驗,進而耐心打磨修改,這是求取“真經”的苦路和唯一一條路,終南捷徑是不存在的。
因此,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品位、有擔當的曲藝創演者,不論何時都要保持慎獨,不受外力干擾,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心無旁騖,潛心創作。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出有深度、有質量、有生命力的曲藝作品。
四、廣征博引,豐富曲藝創演體系
曲藝藝術在各種文藝形式“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當下,同樣面臨著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迫切問題。因此,如何在堅守傳統曲藝精華的基礎上,融入更多更豐富的創新意識,進而使曲藝這門傳統藝術在新時代條件下,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和持久的藝術生命力,這是擺在每一位曲藝創作者面前的一項不可忽略的重要課題。
時代要求藝術的發展與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追求保持動態平衡。這就要求曲藝創作者在堅守傳統精華底蘊的同時,必須要保持一份樂于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心態。只有這樣,才不至于成為時代前行的“滯后者”和“局外人”;也只有這樣,傳統曲藝藝術才能在時代奔騰的洪流中,突顯出其獨具的藝術魅力和耀眼的藝術光芒。
五、積極作為,培養新時代新曲藝創演隊伍
藝術的發展關鍵在人,曲藝亦不例外。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湛,富有前瞻眼光和創新精神的創演隊伍是曲藝發展的根本保障。這要求我們每一位曲藝創演者都要滿懷熱情,以自信、自強、自勵、自省的精神狀態,投入曲藝陣地“堅守戰”中,在固守陣地的前提下,還要善于主動去拓展和搶占曲藝創作新的“高地”,要善于利用一切現代手段推動曲藝事業向前發展,在網絡時代中再創曲藝藝術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