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定文化自信,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立足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就在于我們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包容不傲、堅韌不屈的文化基因,它流淌于中國人的血脈之中。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中華文化都充滿著高度自信與認同,但在鴉片戰爭之后的一段時間里,由于中國積貧積弱、西方文化強勢擠壓,少數國人、甚至有些“精英”人士,對中華文化失去自信,文必希臘,言必歐美。殊不知,中國領先世界千年之久,落后歐美乃近二三百年,豈能因之而丟棄文化根本,割斷精神血脈。續寫中華文明新輝煌,更要求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增強民族凝聚力、認同感、自豪感。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致力于紅色革命文化的賡續弘揚。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斗爭中構建的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優良傳統和品格風范的集中體現。它起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豐富發展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時期,承載著我們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斗爭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彪炳史冊的建設史。毛澤東同志曾將紅色文化稱為“中國人民學會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并深刻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闭沁@種精神上的主動,煥發起民族文化自信的強大力量。不忘初心,繼續前行,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紅色文化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固本培元、守正出新,在推動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征途中彰顯紅色革命文化的時代偉力。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著眼于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吸納借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直以來,中華文明就以善于學習、海納百川聞名于世。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放眼世界,積極學習。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離不開對世界各國先進文明的學習、吸收和借鑒。學得蜜蜂采百花,問遍百家成行家。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表明,越是開放越是強大,越是強大越要開放。新時代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善于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擇善而從,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才能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C觀世界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離不開文化的積極引領,都需要以文化繁榮發展為支撐。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前進道路上充滿著艱辛和曲折,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構筑,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文化條件、提供思想支撐。
鑒古知今,學史明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作為新時代黨史工作者,我們要自覺地把黨史研究和黨史宣傳融入黨和國家的文化戰略布局,貫徹“一突出、兩跟進”要求,“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更好地發揮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黨史人的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