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暑期思想改造運動結束后,全國的高等學校在1950年初步院系調整的基礎上,又普遍進行了調整。復旦大學的法學院、商學院以及農學院全部調出,分別成立了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經學院和沈陽農學院;而華東地區的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金陵大學、圣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上海學院、中華工商專科學校以及中國新聞專科學校等14所大專院校的有關文、理系科陸續并入復旦大學。調整后的復旦大學成為一所很大綜合性大學。可以想象,這樣14所大學調整在一起,人事關系、校風、學風各異,復雜的局面是可想而知的。沒有一個具備心胸寬廣、作風正派、能團結人的校長,這個局面是難于駕馭的。這個責任歷史地落在了陳望道的身上。
1952年秋季開學時,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初步完成。9月,毛澤東主席親自任命陳望道為復旦大學校長。從這以后,他緊密依靠黨的領導,積極貫徹黨的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團結全校教職員工,竭盡全力地把復旦大學改造、建設成為培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人才的新型大學。
陳望道主持復旦大學校政工作后,對學校的行政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學校自1952年起就建立了校長責任制,也即實行在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與此同時,還建立了一套政治工作制度,成立了研究部。復旦大學自1952年起建立的行政會議,就是由正副校長、正副教務長、政治輔導處主任以及總務長組成。行政會議以后又改稱為校長辦公會議,它是學校的最高執行機構,通常是通過校長集體辦公的方式來實行的。辦公會議每周定期舉行。
自此之后,復旦大學的各項工作,在中共上海市委及復旦黨委的領導下,陳望道校長的主持下,取得了穩步的發展。
(知秋摘編自《陳望道傳》,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鄧明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