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先
金融是經濟的樞紐和核心。改革開放40年,我國銀行、證券、保險體系日益健全,金融業繁榮穩定發展。數據顯示,1978年至2017年,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長12.2%,高出服務業年均實際增速1.7個百分點,占GDP比重從1978年的2.1%提高到2017年的7.9%。《金融經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并且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歲月。
《金融經濟》創刊于1982年,前身是《湖南金融研究》。1987年改名《金融經濟》。在上世紀的18年中,作為湖南省金融學會的會刊,她主要在金融系統內部發行。進入新世紀,金融業蓬勃發展,老百姓手中的金融資產,包括存款、股票、債券、期貨、保費爆發式增長。人們對金融知識的渴求,像面缸里丟進了發酵粉,迅速膨脹起來。然而一些金融期刊仍然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高大上面孔,與大眾格格不入。怎樣才能讓金融知識走進千家萬戶,進入尋常百姓家?從2001年開始,《金融經濟》邁開了改革創新的步伐,從純學術理論文章的閨閣中走了出來,增設了生動活潑的市場版,面向全國公開發行,辦成了既受金融理論工作者歡迎,又被市場接納,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金融期刊。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回想本刊成長的過程,回想在全國各地采訪金融經濟熱點難點的時光,回想在那日夜伏案編稿的日子,作為總編輯,真的是感慨萬千,夜難成寐。《金融經濟》2001年5月改刊,我首先提出了用記者的敏銳、作家的文筆、金融家的眼光、經營者的頭腦來辦刊,堅持走市場化道路。多年來,刊物發行量翻了幾番,一本裝幀精美的期刊飛向了大江南北,走進了全國34個省市,擺上了許多領導和專家學者案頭。作為親歷者,我永遠忘不了這么幾組鏡頭: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剛從國外訪問回來,風塵仆仆地在自己家中接受本人的采訪,并鼓勵《金融經濟》做大做強;北方五省自發在承德市召開《金融經濟》發行研討會,邀請本人參加,我親自聽到來自基層金融戰線鞭策人、鼓舞人的心聲:“電視愛看湖南衛視,金融系統的雜志愛看《金融經濟》。”在全國金融部門召開的一個期刊工作會議上,與會者稱有深厚湖湘文化底蘊的湖南營造了一個“長沙《金融經濟》現象”。在多方大力支持和鼓勵下,《金融經濟》不斷探索新路子,推出新舉措,雜志社全體人員勵精圖治、勤奮工作,積極創新,刊物質量不斷提高,發行數量穩步上升,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了各級領導和讀者的好評,在被評為湖南省優秀會刊和最佳會刊的基礎上,又多次被評為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金融經濟》在期刊方陣中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金融經濟》為什么能在眾多金融期刊中脫穎而出,由小到大,越做越強,被稱為“長沙《金融經濟》現象”呢?總結我們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讓金融走進千家萬戶,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那就是把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擔在肩上,牢固樹立政治意識,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堅持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始終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教育人、鼓舞人。每當中央“兩會”召開,有關“兩會”聚集經濟、聚集金融的熱點文章便在刊物上頻頻出現。比如《國有商業銀行上市聚集》《物權法:石破天驚,橫空出世》等等,都是配合“兩會”作的全面宣傳,它給廣大讀者以極大的指導、鼓舞作用。
第二,要讓金融走進千家萬戶,必須辦出自己的特色。我們首先明確了刊物的定位:立足金融,面向大眾投資理財。努力把刊物辦成金融生活的指南,經濟活動的窗口,企業融資的顧問,百姓理財的幫手。同時妥善解決好三個問題:既有較高的指導性,又具備一定的可讀性;既著眼于金融經濟的宏觀走勢,又關心廣大讀者的投資理財;既能為行業領導決策參謀,又能為廣大讀者喜聞樂見。本刊精心設計專欄,做到每期有策劃,期期有新意。比如在本刊策劃欄目推出的《上海,能圓國際金融中心的夢嗎?》《重慶能成為西部金融中心嗎?》《中國金融之父:平遙票號》《澳門,博彩之都的新發展》《世界三元區:美元+歐元+中元?》等策劃文章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僅對領導工作有指導意義,對金融員工和廣大讀者也有吸引力。正如湖北宜昌市一位銀行員工向本刊致信中所說的:“過去銀行系統訂刊物很為難,領導同意訂的,員工不愛看;員工愛看的,領導不愿訂。現在好了,有了《金融經濟》,領導同意訂,員工愿意看,兩全其美。”
第三,要讓金融走進千家萬戶,必須有一支精干的隊伍。《金融經濟》雜志由于所處行業的位置,單一型的人才往往難以勝任,復合型人才才有用武之地。因此,我提出用記者的敏銳、作家的文筆、金融家的眼光、經營者的頭腦的辦刊條件,不拘一格選人才。按這個標準,我們挑選了一批既懂金融,又懂新聞、文學的同志擔任刊物的編輯。對每期文章都力求抓住金融經濟生活的熱點、焦點、難點,精心選題,認真采訪,將人人心中皆有、個個筆下尚無的事情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做到圖文并茂、雅俗共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的每期策劃,堅持實地調查、實地采訪,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如對順德、義烏、溫州、紹興、華西村的幾組報道,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有具備一流的人才,才能辦成一流的刊物。雜志社不但有一支自己的隊伍,還有一大批全國著名的專家學者與本刊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們為本刊撰稿,使刊物提高了檔次,增加了亮點,這批著名專家學者包括厲以寧、吳敬璉、王一江、魏杰、鐘朋榮、韓少功、白欽先等等。《金融經濟》的每一個進步都凝聚了他們的心血。
《金融經濟》從小到大走過了36年的歷程,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和優秀品牌期刊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縱觀全國期刊,浩如繁星,都在改革。展望未來,因循守舊的時代已經遠去,《金融經濟》應順應歷史潮流,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一是內容要從“硬指導”向“軟指導”轉變。內容為王,這是期刊內容思路模式轉變的核心,要實現這一轉變,首先要真正懂讀者,了解讀者的需求。讀者的思想和生活,不是在屋子里思想得出來的,應高質量做好編前調研和策劃,使題材和選題的含金量不斷提高。同時注意表達方式的轉變,讓刊物走進讀者的內心世界。
二是經營上要從“等靠要”向“走市場”轉變。這是傳統期刊經營發展模式轉變的關鍵。傳統期刊幾十年來在計劃經濟的護佑下,成為了缺乏創新活力的一個根本原因,全國期刊工作會議也決定了期刊轉制的指導思路,《金融經濟》要朝著市場化的方向,堅定地走下去。
三是期刊傳統操作方法已成過去,應盡快進行技術革新。我們面臨的媒體內容已進入了數字化的時代。新期刊的運營模式本質上是網絡、媒體、通信三者的大匯流。《金融經濟》應緊跟潮流,將平面紙媒體與網絡結合起來,加快融合創新發展步伐,著力培養全媒體人才,進一步改進管理方式,努力推動刊物發展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
回首過去,幾十年的風雨歷程,一路艱辛汗水。現在的《金融經濟》新班子,依然斗志昂揚。他們自強不息,追求卓越,開拓前進,爭取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