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尼泊爾特派記者 彭澤鋒 黃格 胡雨薇
小雨后的周六清晨,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以北95公里處,由葛洲壩集團承建的上崔樹里水電站的施工人員照常上班。這對于有著20年水電從業經驗的王紫陽來說,已是在尼打拼的10年中再平凡不過的清晨。“雖然是在尼泊爾,但我們也得拿出中國人做事兒的拼勁和標準,早日讓水電站投入使用。”王紫陽是中國葛洲壩集團尼泊爾代表處首席代表、尼泊爾上崔樹里-3A項目部項目經理,也是尼泊爾中資企業協會主席。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尼泊爾這個百廢待興、充滿機遇的國家,很多國家都曾來這里來開發過基礎設施,但真正能扎根在這、把項目建好、為當地百姓做出貢獻的,只有我們中國企業。”
站穩腳跟的中國企業
“由于尼方特殊的地質結構和自然災害頻發,自2011年啟動以來,上崔樹里水電站項目的進展就好似坐過山車一般。”王紫陽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于洪水泛濫,該項目曾在2013至2014年被迫停工6個月。經歷2015年的7.8級大地震后,項目更是停頓2年多。“在中國建設這種類型的水電站只需3年,但在這里得要10年。”王紫陽坦言,“好在現在大部分工作都完成了,按照目前規劃,今年4月就能實現發電。”據了解,加德滿都地區旱季經常停電,多的時候一天停十幾個小時。這座發電量達60兆瓦的水電站投入運營后,該地區的電力短缺問題將得到極大緩解。
上崔樹里水電站是由尼泊爾電力局規劃、中國進出口銀行投資的首個對尼優惠利率貸款項目。據了解,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大部分重型設備都是通過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吉隆口岸運到項目施工地。由于缺乏訓練有素的技術工人,中方在雇用當地工人的同時,也從國內請來許多資深技術人員為他們提供專業培訓。該項目目前中方員工167人,尼方員工486人。到目前為止,為當地創造1600多個就業機會。王紫陽表示,“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我們帶來了資金、技術、資源和精神,希望能幫助推動尼泊爾的經濟增長。”
“我們非常歡迎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來到尼泊爾發展。”西蘇巴穿著整齊的西裝、說著流利的漢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現年54歲、出生于尼泊爾北部,就職于中國水電集團的薩格瑪塔電力有限公司。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近年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讓尼泊爾人感到非常敬佩。作為鄰國,我們希望更多尼方企業能和中方企業展開合作。”在記者好奇他為何能熟練地用中文溝通時,西蘇巴表示,他1991年獲得尼泊爾政府獎學金,到中國的上海大學研讀建筑專業5年。
西蘇巴所在的中資企業正運營著中國企業在尼泊爾投資的第一個水電站項目——上馬相迪A水電站。據了解,該水電站裝機容量為5萬千瓦,2013年1月開始建設,2017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比原計劃提前110天完成驗收,是尼泊爾水電站建設史上第一個提前實現發電的項目,也讓當地人對中國企業的效率豎起大拇指。“該項目能在4年內投入運營完美展現了‘中國速度。”西蘇巴自項目成立之初就加入薩格瑪塔電力公司,現已擔任綜合管理部副主任的他表示,“在中方企業里,大家工作都非常勤奮敬業,越來越多的尼泊爾人希望能到中國企業工作。”西蘇巴的兒子就是其中之一。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在中國完成學業,如今與父親在同一家公司上班。
中國和尼泊爾于2017年5月簽署了“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在很多尼泊爾人看來,這是其發展的絕佳機會。”中國水電—薩加瑪塔電力公司總經理晏洪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許多尼泊爾企業與中資企業或機構有過合作后,都希望合作能繼續深化。
中尼旅游升溫
“在尼泊爾尋找機遇方面,中國企業在承包工程領域具有很大優勢”。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張帆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尼泊爾經過近20年的政治動蕩,去年終于經過選舉,產生了近20年來最強有力的一屆政府。政治穩定后,尼泊爾政府也有精力投入發展經濟。再加上原來尼泊爾底子比較薄,百廢待興,經濟發展的潛力和機遇很大。“目前在尼泊爾的道路、機場、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及醫院、學校等民生領域,都活躍著中國公司的身影。”
此外,尼泊爾旅游業也方興未艾。在加德滿都繁華的泰米爾商業街上,中國餐館和印有中文歡迎標語的尼泊爾商家幾乎占據半壁江山。“最近2年來尼泊爾游客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了,如果不在店門外掛上中文標語,我就out了。”一家售賣喀什米爾羊毛毯的尼泊爾人對記者表示,雖然2015年地震影響公路運輸,他的羊毛毯發往中國的銷量有所減少,但隨著近兩年更多中國游客的到來,小店的生意反而變得更好了。
“尼泊爾的自然風光和登山攀巖是旅游業的‘天然寶礦,奈何當地基礎設施和接待能力有限,此前并未成為中國游客的熱門目的地。”在尼泊爾經營華人旅行社多年的金先生告訴記者,隨著“一帶一路”對當地的帶動,加上尼泊爾對中國公民實行免費落地簽,未來的中國游客肯定會越來越多。
在張帆參贊看來,尼泊爾有意擴大旅游業,中方的經驗肯定能幫上忙。“因為西藏跟尼泊爾接壤,西藏旅游業的產品、資金、人員進入尼泊爾,對當地都有非常積極的正面的影響。”
商機的背后是挑戰
尼泊爾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需求正吸引著更多中國企業,但中國企業也應意識到該市場的潛在風險并學會如何管理風險。張帆表示,很多中國公司最頭疼的就是尼泊爾的投資環境。一方面,該國長期處于封閉狀態,跟全球化的大環境有點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該國政府的效率比較低下,特別是審批環節很多,各部門間缺乏協調。
中國水利電力對外有限公司尼泊爾經理部總經理郭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政局動蕩、審批程序繁瑣、外匯管制嚴格、貨幣貶值風險等都是外國投資者在尼泊爾面臨的主要問題。例如,尼泊爾很早頒布了鼓勵外國投資的法律法規,但存在已久的優惠政策不能充分落實,存在手續繁瑣、時間隨意、費用不定等問題。一個合理、合法、正常的審批手續,有可能拖延一年半載。
張帆表示,尼泊爾政府近來也提出要與國際接軌,推出一站式服務。政府和議會在經貿政策上也在不斷出臺新的方案。“尼泊爾政府改善投資環境方面邁出的一小步,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都是很大的利好。”
“當地工人動不動就罷工、攔路。”晏洪偉表示,“后來我們協商成立了一個由當地村莊50多名代表組成的協調委員會,任何分歧都由委員會站在合法、公正的立場協調解決。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我們都按照委員會要求執行,例如植樹造林、放養魚苗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當地人對中國企業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