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自然》雜志刊發了谷歌公司的一篇論文。在該論文中谷歌表示,其開發出一款54量子比特數(其中53個量子比特可用)的超導量子芯片“Sycamore”。基于Sycamore,谷歌對一個53比特、20深度的電路采樣一百萬次只需200秒。而目前最強的經典超級計算機Summit要得到類似的結果,則需要一萬年。基于這一突破,谷歌宣稱其率先實現了“量子霸權”。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國平指出,谷歌“一萬年”結論的得出是基于量子計算特性,相對經典計算機效率提升“粗暴計算得出的數字”,并沒有考慮現在超級計算機在存儲、網絡傳輸等性能上的優化。

10月中,一批智能小型環衛機器人在長沙首秀。科技日報報道,將有近7000萬智能小型環衛機器人在全國各城市上崗,成為城市“毛細血管”的“清道夫”。各種小巷及犄角旮旯等“毛細血管”的環境治理,都面臨幾大難題:環衛人力匱乏、清潔作業效能低、安全隱患高。
該機器人族群包括智能駕駛純電動一體式清掃、一體式沖洗、可轉場型潔掃、自跟隨環衛洗掃、保潔、人行道掃路、智能駕駛鉸接式掃路等機器人,既身形嬌小,又能實現無人駕駛與有人駕駛無縫切換、5G通訊、遠程監管與智慧運營等功能。在線上實現作業設備智能化管理、作業過程精細化管理、作業物料量化管理等。

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大腦的神經活動會影響人類壽命,而抑制這種過度活動則可延長壽命。研究人員16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研究報告稱,該發現提供了神經系統活動影響人類壽命的第一個證據。以前有研究表明,神經系統的某些部分會影響動物的衰老,但神經活動在人類衰老過程中的作用卻仍然模糊不清。

10月15日在深圳蛇口太子灣游輪母港碼頭,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暨“雪龍2”號啟航前往南極執行科考任務。 本次考察實施兩船四站考察任務,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將與“雪龍”號一起“雙龍探極”,開啟中國極地考察新格局。雪龍2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能夠在1.5米厚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填補了我國在極地科考重大裝備領域的空白。

10月中,在線出版的《科學》雜志,介紹了中國南開大學與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的聯合科研成果:柔性制冷新策略——“扭熱制冷”。這種新型制冷技術,為制冷領域擴充了一個新的板塊,這將為降低制冷領域能源損耗提供一種新的途徑。
這項發現來自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劉遵峰教授團隊與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教授、南開大學楊石先講座教授雷·鮑曼團隊的合作研究。劉遵峰、雷·鮑曼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開大學為論文第一單位。他們發現,改變纖維內部的捻度可以實現降溫。由于制冷效率更高、體積更小且適用于天然橡膠、釣魚線以及鎳鈦合金等多種普通材料,基于這種方法制成的“扭熱冰箱”也變得前景可期。

9月末,科技日報報道美歐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獨特的可貼在皮膚上的新型柔性可伸展器件,其能通過改變汗液中的化合物產生電能,可持續點亮LED(有機發光二極管),堪稱一種生物燃料電池。這項研究為開發由自主且環境友好的生物電池提供動力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開辟了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在25日的《先進功能材料》上。
生物燃料電池作為能源家族中最特殊的一員,可以說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電池。其以有機物為燃料,直接或間接利用酶作為催化劑,能量轉化率理論上來講相當高。不過現階段,生物細胞膜或酶蛋白質中存在的非活性部分,對電子傳遞造成了很大阻力,這個傳遞過程又會影響整個電池的效率。因此,要想開發出真正可“派上用場”的生物燃料電池,必須攻克這個繞不過的難關。

中車株洲電機公司17日發布了時速400公里高速動車組用TQ-800永磁同步牽引電機。這標志著我國高鐵動力首次搭建起時速400公里速度等級的永磁牽引電機產品技術平臺,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為我國軌道交通牽引傳動技術升級換代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中車株洲電機公司牽引電機研究所副所長李廣介紹,這款“永磁高鐵”電機具有多項優點。如采用全新的封閉風冷及關鍵部位定向冷卻技術,確保了電機內部清潔并有效平衡了電機各部件的溫度;采用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有效解決了永磁體失磁的難題;結合了大功率機車和高鐵牽引電機絕緣結構的優點,具備更高的絕緣可靠性。(編輯/侯幫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