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維納


摘 要:人們生活的城市被鋼筋水泥四處環繞,城市綠地是城市中最寶貴的生態資源。隨著城市化進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城市公園的職能也隨著經濟發展逐漸豐富和多樣起來,其中對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在目前城市發展趨勢下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文章主要探討城市公園與地域文化兩者的關系及對地域文化的表達研究。
關鍵詞:城市公園;地域文化;景觀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銀川城市公園地域文化表達研究”(2019XYYSY01)研究成果。
沒有地域文化的城市是空洞的、沒有成長軌跡的、沒有朝氣與靈魂的鋼筋水泥框架,寄生于城市之中的城市公園也會因地域文化營養供應不足而干涸枯萎。路易斯·芒福德曾說:“城市是一部具體的、真實的人類文化的記錄簿。”城市公園是記錄薄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地域文化則是串起記錄薄的線索。
基于城市公園空間結構的歷史演變軌跡,維護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快速建設時期的和諧發展,合理規劃設計城市公園中地域文化景觀的空間結構,將極大地推動城市公園建設、形象名片的發展,能夠將地域文化演變過程與城市公園景觀空間結構聯系起來。
一、城市公園與地域文化相關概念
(一)城市公園概念與發展
城市公園是由政府或公共團體建設經營,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娛樂、進行戶外科普,兼具生態、防災、美化及較為完善設施的開放型社會公共綠地空間。
城市公園承擔著城市綠地、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的主要職能,是城市居民戶外運動、休閑娛樂的場所,是防震減災、科普寓教的場所,亦是城市形象的名片。由此可見城市公園的發展建設對城市與城市居民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城市公園產生于工業革命時期,由于工業化大發展,城市環境每況愈下,人們迫切需要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城市公園,公園即公共園林。美國紐約中央公園可謂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城市公園(圖1),對后世景觀設計影響甚遠,時至今日中央公園依然影響著紐約這座城市。商周時期的“囿”是公園的雛形,直至唐代杭州西湖才稱得上真正的城市公園(圖2)。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與風俗文化的發展,城市公園園林蓬勃發展。我國古典園林造園技藝登峰造極,景觀中的處處細節設計彰顯造園者對自然萬物的深刻理解。
(二)地域與地域文化
地域一詞源于拉丁語regional,是指具有具體位置的地區,具有空間和時間雙重維度。空間維度上是指地域在地表面積中涵蓋的范圍,可以根據自然氣候、地形地貌劃分;時間維度上是指地域不僅是具體的地理位置,更是一種時間延續的空間,與歷史人文有直接關系,強調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可見地域兼具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歷史空間雙重屬性。
地域文化也被稱為區域文化,源于西方文化地理學派的理論,是指人類文化的空間分布,研究人類文化與空間地域間的關系與規律。吳良墉先生在《論中國建筑文化的研究與創造》中寫道:“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經營、創造、演變的結果。”
二、地域文化對城市公園的影響
(一)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提供不可復制的素材
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孕育著只屬于該地區的獨特地域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將自然地理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發酵出獨一無二的設計素材,為地域文化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提供了不可復制的設計素材,由此擺脫“千城一面”,使每一座城市公園都具備自己獨特的景觀風貌,拉近與城市居民的距離。
(二)提升城市公園的文化內涵
美國著名建筑評論家路易斯·芒福德說過:“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同樣城市公園也是容器中的一部分,并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既是城市的“肺”,又是城市形象的名片。作為城市形象工程的主力擔當,城市公園的建設離不開地域文化的支撐,地域文化是城市公園的精神內核。通過對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的嫻熟剖析,結合社會發展價值取向,賦予城市公園最深刻的人文精神,使公園更具生命力。
(三)傳承延續地域文化的空間載體
隨著互聯網通訊科技的迅猛發展,文化大交融的同時也面臨文化沖擊,文化趨同化和文化同質化日益顯著,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受到干擾。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城市公園肩負著傳承延續地域文化的重任。城市公園見證著城市進程的每一步發展,與之相伴,日新月異,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更新、替換傳統事物,同樣城市公園的景觀也是地域文化沉淀的產物。
三、城市公園地域文化的表達手法
城市公園中地域文化表達手法豐富有趣,形式多種多樣,通過提煉、篩選當地傳統風俗文化、地域特征,重新塑造空間故事并納入地域文化主題表達中,使城市公園賦予歷史文化一定的魅力,同時加強城市名片的職能。
(一)拼貼手法
拼貼手法是直接將人文歷史文化通過藝術手法加工拼貼而成,是直接表達的處理手法。古詩詞《天凈沙·秋思》中所道:“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三句詩共由九個詞構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詞均是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而這些名詞堆疊在一起便拼貼營造出一幅凄涼唯美的秋郊夕陽圖。城市公園中可通過對該地區傳統文化器物的抽象拼貼,構建出一個具有時空線索的地域性景觀環境。
(二)場景再現
場景再現是一種比較常見且直接表達的設計手法,將具有象征性的自然景觀或人文場所進行提煉、模擬、恢復,再現當地傳統地域文化的場景。通過場景再現使得人們以最直接的方式體驗空間,從而引發人們與場地的記憶、情感共鳴。四川成都寬窄巷子大量使用墻面浮雕、人物雕塑再現20世紀老成都居民的生活場景,帶動游客情感。城市公園可通過場景再現融入歷史場景,穿插城市發展斷面,使景觀空間更加具有故事性。陜西西安大唐芙蓉園,園內以皇家文化、詩詞歌賦為地域文化線索,模擬再現真實場景,將歷史場景貫穿景觀空間,使游客切身感受大唐文化的輝煌(圖3)。
(三)隱喻暗示
隱喻手法是園林景觀中常用到的設計手法,通過某種特殊元素、材質、裝飾、圖形等暗示人文場景;通過聯想、潛在意識、暗示等方式由此及彼,見微知著。隱喻使得空間細節設計更細膩感人,以小見大的設計手法藏于不經意間,使空間多了一份趣味和神秘。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中常用到隱喻手法,士大夫將處世之道、世界觀都融入園林景觀設計中,如地面鋪裝外圓內方的銅錢造型,一方面寓意財源廣進,另一方面教導為人處事要外圓內方,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四)抽象比擬
抽象比擬也是一種解構重組的手法,提煉具象事物的主要元素、符號,重新組合塑造出新的事物,新舊事物通過潛在符號聯系在一起,以此比擬某場景特點。西方園林經典代表法國凡爾賽宮的樹籬迷宮便是通過幾何迷宮造型抽象比擬朝圣道路,使之滿足園林主人被眾人敬仰之情。
四、結語
城市公園是城市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肺”,調節城市的氣候。在城市公園中人們可以休閑娛樂,呼吸新鮮空氣,在戶外環境中進行活動。本文通過分析城市公園與地域文化的關系,探討城市公園地域文化中拼貼手法、場景再現、隱喻暗示、抽象比擬等四種表現手法。城市公園景觀是在自然景觀人為主導下逐步演變而來的,是結合當地地域景觀特征創作而成的。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文庫總序(一):論中國建筑文化的研究與創造[J].華中建筑,2002(6).
[2]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
北方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