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
摘 要:桂林市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業發展迅速,并且逐漸成為全市的經濟支柱。近些年來,在全國城市化背景下,桂林市城市化建設水平也不斷提高。文章結合桂林市具體情況,對旅游行業發展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分析,并且提出了平衡和協調兩者之間關系的措施和策略。
關鍵詞:桂林;旅游經濟;城鎮化;協同發展
一、桂林市的旅游資源背景分析
桂林市多山丘,巖溶地貌發育充分,分散在城市各處的石灰石已經風化和侵蝕了數十億年,成就了桂林山峰林立、山水環繞的獨特景觀。在美麗怪石風景孕育下,從2200多年前至今,桂林市延續了不同朝代的歷史文化;在風景和文化共同作用下,桂林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旅游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桂林市旅游產業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并且成為當地經濟的絕對支柱。與旅游業同步,桂林市三產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帶動了當地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城市交通、餐飲、住宿等旅游服務配套設施不斷建設中也暴露出不少城市建設問題,例如城市用地規劃缺乏前瞻性、歷史建筑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等。這些問題不僅阻礙了城市建設,在游客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甚至影響桂林市美麗旅游城市的形象,給旅游業造成很大損失。
二、旅游業發展對城市化的影響
根據桂林市旅游業的發展特點,其發展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1973-1978年,該階段主要是根據國家和政府需要進行接待。該時段內桂林市曾經接待過尼克松等重要的外國領導人。第二,1979-1997年,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步,桂林市旅游業市場化特征逐漸明顯。該階段主要受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定的各種市場經濟政策的影響,并且根據桂林市旅游資源形成了獨特的旅游行業發展模式,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1980年桂林市年接待游客總數僅為180萬,1998年游客總數已經增長至537萬人,其中包括超過50萬的外國游客,當年旅游業創收31萬元人民幣。受當時計劃經濟大背景的影響,該階段內桂林市旅游發展速度與同期其他世界旅游城市相比,仍然不顯突出,但在這一過程中桂林市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和歷史、文化積淀,為下一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1998年至今,桂林市旅游定位逐漸明確,進入到穩步發展的時期。隨著1998年桂林市行政范圍的擴大,桂林市有更多的資源去發展旅游,也確定了旅游業在全市的支柱地位,開始進入到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桂林市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全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重點體現在交通、餐飲和住宿等與旅游業息息相關的三產領域。桂林現在建設了比較完善的公路、鐵路、航運三大交通體系。桂林市國道交錯縱橫,覆蓋了全市范圍,可以延伸到各個旅游景區,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喀斯特地貌環繞的321國道市區至陽朔段。從桂林沿漓江乘船到陽朔,途經十里畫廊,景色優美,是世界上一條頂級山水旅游帶。鐵路方面,桂林市設有桂林北站、桂林南站、桂林西站,貴廣高鐵和湘桂鐵路把桂林和珠三角地區聯系起來,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桂林旅游行業的發展。2018年10月桂林兩江國際基礎T2航站樓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機位31個,已擁有多條航線連接國內外各地,如北京、上海、香港、澳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截至2018年11月,桂林市有星級的賓館69家,其中五星級賓館5家,四星級賓館11家,旅行社232家,完善了食品、住房、交通、旅游、購物、娛樂等基本旅游設施,大大提高了桂林的整體接待能力,同時進一步推進了城鎮協同發展。
在旅游業帶動下,桂林市三產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逐漸改變了全市的產業結構。由于經濟不斷發展,城市不斷向邊緣地帶擴張,帶動城鎮協同發展,原有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員的耕地被兼并從而轉向第二、第三產業工作,因此帶動了城鎮協同發展。隨著全市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促進了當地城鎮化率的提高。桂林作為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隨著旅游產業的大力發展,經濟發展水平也隨之增加,要實現以旅游業為主導的三產業融合和發展,必須以旅游業的發展為契機,以其發展成果帶領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脫離農村,轉而從事第三產業。
三、桂林旅游業與城鎮協同發展的路徑
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桂林市旅游行業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倚靠,而全市經濟結構調整、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的重要倚靠則是快速發展的城市旅游。近年來,桂林市政府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城市發展戰略,旅游業的發展是這一戰略目標能夠實現的重要保障:以旅游經濟為生態經濟主體,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主動改變環境生態保護建設,帶動地方就業增加收入,優化和調整現狀經濟結構,市民有更多的經濟收入享受各種教育和城市資源,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有利于市域內不同民族的團結,旅游業的發展使產業聚集,便于社會管理和創新。桂林作為東南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的旅游資源占有重要的優勢,采取非均衡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全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旅游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
桂林市的旅游景觀主導城鎮發展的路徑。美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歷史、人文文化為桂林市旅游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方向。目前,全市范圍內有66個A級以上景區,更有享譽全球的桂林漓江景區。此外,桂林市還有豐富的健康旅游資源,例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6.4%,空氣質量很好,應該進一步依托自身良好的旅游資源,擴展產業聯系,做大做強旅游知名度,促進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全市經濟發展對城市發展路徑造成極大的影響。桂林市作為廣西經濟排名前三位的城市,良好的區域優勢和經濟基礎建設人造旅游資源,吸引游客。目前全市范圍內擁有樂滿地等利用主題公園,不僅能夠帶動區域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還可以以此為依托招商引資,做大城市品牌從而提高知名度。
桂林市的協調落后型城鎮發展路徑。桂林市協調落后型城鎮主要位于桂林北部和南部山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比較滯后,區域內的旅游資源沒有得到良好的開發和保護。此類區域多位于山區,既有的交通網無法有效覆蓋,無法帶動當地旅游發展,更無法將旅游經濟收入轉化為城鎮化建設的動力。對于此類區域,一方面應秉承綠色發展的觀念,保護其旅游資源,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根據地區具體情況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引導和重點扶持,努力實現旅游和城鎮化的平衡發展。
四、旅游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的沖突及應對措施
(一)旅游經濟與城鎮發展間的矛盾
用地矛盾。由于國家沒有對旅游用地進行統一的規范和定義,所以其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與商業、住宅、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工業用地混在一起,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與此同時,由于對旅游用地認識不正確,還存在在城市規劃時忽略旅游用地,在旅游業空間擴展的時候限制其用地發展,或者城鎮范圍的擴大壓縮旅游用地范圍等現象。
景觀資源風貌與城鎮建設特色間的矛盾。城鎮快速建設過程中,部分旅游資源遭到破壞。由于缺乏規劃管理,有些現代建筑出現在景觀周邊及內部,在體量、色彩方面與景區環境不協調,嚴重影響了景區的美感。以漓江郡府小區為例,游客在景區旅游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座6層的樓房,其與景區美麗的自然景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降低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更有甚者,部分旅游資源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遭到侵害或者破壞。
城鎮建設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進入城市,造成桂林市人口密度和環境需求的增加,甚至形成了巨大的環境資源缺口。在旅游景區周邊大量建設旅游配套服務設施,缺乏專業的規劃管理,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浪費自然資源。
(二)旅游經濟與城鎮協同發展的應對措施
第一,為了盡可能避免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同管理部門在規劃制定之中經過充分的協商,統籌考慮。結合國家相關要求,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落實“多規合一”,其中用地和基礎設施建設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
第二,城鎮化建設過程種要充分重視和合理利用特色城市資源,充分保障旅游發展城鎮資源的需求。
第三,明確城鎮在當地旅游發展中的作用,進行科學和合理的定位。
第四,旅游經濟和城鎮建設發展都應堅持政府的統一協調和領導,減少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
第五,充分重視和評估生態旅游模式對地區的適應性,避免單純發展生態旅游限制當地城鎮化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李強.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與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王晞.城市化與旅游業發展問題的定量分析:以廣西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為例[J].改革與戰略,2006(5).
[3]王先鋒.“飛地”型城鎮研究:一個新的理論框架[J].農業經濟問題,2003(12).
[4]劉曉鷹,楊建翠.中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以藏族地區九寨溝縣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3).
[5]劉又堂.民族地區旅游開發與城鎮化建設互動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5).
[6]桂林市統計局.2016年桂林市主要經濟社會標準情況表[EB/OL].(2017-01-01)[2019-11-15].http://www.gltj.gov.cn/.
[7]劉美云.加快旅游城市發展的規劃思考:以張家界城市規劃建設為例[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
[8]吳志強,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