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國
小學生陳露露以12項個人專利成為貴州發明達人,科普劇《平行宇宙》獲省第二屆青少年科學表演大賽二等獎,微電影《口味》獲科學微電影大賽全國二等獎,科普讀本《科普邀你同行》被省科協評為優秀科普作品,以科普為主題的研學活動案例被評為全國優秀案例,在各屆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人數連續多年位列全市第一……
創建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推廣示范校1所,縣級科普特色學校80所,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項目學校1所;新建標準創客室6間;縣一小、五中、思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開設人工智能課程;田秋小學、思中初級中學率先開通科普e站……
思南校園科技科普活動蓬勃發展,結出了累累碩果。這些豐碩的成績是怎樣實現的?
強領導,重投入。成立科普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一名副局長分管科普工作。建有科學名師工作室1個,每年撥付活動經費2萬元;有科學教師工作坊1個,其骨干成員納入兼職教研員管理,開展教學研究不低于4次,年平均用于科學教師培訓費用不低于15萬元。
重視導,固指標。成立教學視導組,深入鄉鎮學校或教學點,嚴格按照固化指標開展視導,轉變教師忽視非統考科目的教學行為;對小學科學、中學理化生實驗進行分類改進,編寫出版縣小學科學、中學理化生實驗操作指南叢書。
以培訓,助提升。下撥資金用于科學教師專項培訓和動植物標本采集制作,派出教師參加全國或西部骨干科技輔導員培訓班學習;大量招錄理化生、小學科學、綜合實踐及音體美專業的教師,并進行一對一拜師跟崗學習;建立校園局域網,讓教室里的班班通與錄播室連接,教師可現場觀課,也可通過計算機或手機觀課。此外,通過與常熟結對幫扶,開設空中課堂,思南教師能夠收看到常熟的機器人、創客課程培訓,進行交流,有效提升科技教師的水平。
托名師,帶團隊。縣科學名師工作室兩次受邀對全市科技輔導員進行集中培訓,還受邀到印江縣、德江縣、石阡縣、江口縣、碧江區、松桃縣等區縣開辦講座。同時團結一大批學科教師,把研究從小課堂拓展到中課堂、大課堂,讓教師走進生活、走進社會,為59個深度貧困村提供智力支援。
小課堂,促滲透。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充分挖掘學科所蘊含的科技資源,實施科技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生們通過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問卷調查、社會實踐、動手制作、實際操作等科技實踐活動開啟心智,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師生通過理化生知識拍攝課本劇、微電影、科普劇,讓小課堂滲透大知識。
大課堂,有擔當。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已成為思南校園科普重頭戲,全縣師生累計參加220萬人次;各學區、學校依托鄉村學校少年宮,形成了固定的年度校園科技活動節;并邀請專家學者舉辦講座、觀看科學微電影、組織教玩具制作、小發明、小創造比賽,啟迪學生創新能力。縣域內2600余名科學、理化生教師已成為科技輔導員隊伍的骨干力量,積極開展科技創造發明沙龍和科普宣傳活動。
筑夢想,創未來。正是從小重視對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思南縣近幾年學生創新能力得到了大步提升,職業技術教育方面體現得更為明顯。2018年,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梁成軍等11名學生參加特種作業電梯項目操作考證,全部一次性通過,并全部被中航電梯有限責任公司錄用。2019年4月,在貴州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該校參賽隊又獲得了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的好成績,并且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項目沖入了國賽。
正是一代一代思南教育人,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牢記“培養接班人才”的使命,把創新精神培育和科學素養提升成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實干實績詮釋了教師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編輯/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