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貴州蘇鐵被正式定名報道是在1983年的《植物分類學報》上,由于其模式標本采集于興義,因此曾經有學者用“興義蘇鐵”的名稱于1981年在《貴州林木育種通訊》上報道,只是由于缺乏拉丁名,而被視為無效,也因此在《中國高等植物》第三卷中又將其更名為“南盤江蘇鐵”,不管這三個名稱中的哪一種都很明顯告訴我們,它就生長在貴州。貴州蘇鐵同其它蘇鐵植物一樣來之于2億年前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代,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在植物系統演化中蘇鐵類植物處于種子植物初級階段——裸子植物,相比較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有了種子,是植物進化史上的關鍵一步,成為植物系統演化的過渡類群,同時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幾種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北的蘇鐵類植物之一。

貴州蘇鐵主要分布在在貴州省境內的望謨、興義等縣及廣西和云南省的南盤江流域的狹小地段。生活在海拔400-1200米的范圍內,在貴州境內現寸數量不超過300株,是我國第一批珍稀瀕危植物種類。在上世紀60年代前在興義地區貴州蘇鐵有著大面積的分布,很多地方呈現出連片蘇鐵林的景象,但是由于人為的開采破壞,如今已所剩不多。自然條件下,貴州蘇鐵主要通過種子萌發的有性繁育方式來擴大種群,然而其生長緩慢,幼苗經過7年以上的營養生長后才能開花結實,由于貴州蘇鐵雌雄異花,在開花頻次上,雄株連年開花,雌株大多數隔年開花,在開花頻次上的巨大差異制約其有性生殖力,這也進一步加劇了貴州蘇鐵走向瀕危的處境。針對其生存現狀科學家們也在努力通過人工授粉手段增加結實率,以及通過人為控制種子萌發條件提高種子萌發率等手段幫助其擴大種群。
雖然貴州蘇鐵處于瀕危狀態,但是其在2億多年的進化中也探索出一套適應環境的生存策略。南盤江干熱河谷地帶平均氣溫高,干濕季節明顯,受焚風影響,整體生境呈現干燥的特征,為了適應環境,
它將葉片革質化減少水分流失,同時還將根分化出了主根、珊瑚根、肉質根三種不同的類型,主根承擔吸水分和固定的功能、珊瑚根作為側根其中含有大量藻類而起著固氮功能、肉質根則是由側根成熟區以上部分增粗形成而主要發揮貯藏功能,以儲存糖份為主。
走過漫長的兩億年時光,貴州蘇鐵一直頑強的適應著環境的挑戰,如果我們規范自己的行為,避免人為破壞的再次發生,不知它的歷史還能書寫多久?(編輯/侯幫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