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忠 張增峰 曹天邦

【摘要】文章主要闡述了自然資源價值理論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并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分析了自然資源價值構成,價值構成表現為內在價值和外部成本。探討了現行自然資源價格構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完善資源價格構成的建議。
【關鍵詞】價值理論;價值構成;存在問題;建議
1、引言
隨著自然資源稀缺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人們才意識到應該重新建立自然資源價值觀,自然資源有限、有價的價值觀被哲學、生態學、經濟學、倫理學等領域科學家所接受并對相關問題展開了討論和研究。認識、研究自然資源價值理論,分析自然資源的價格構成,探討現行價格構成中存在問題,并提出完善的建議,對社會發展、經濟決策、生態建設等產生一定的指導意義。
2、自然資源價值理論
目前自然資源定價理論主要有兩種:馬克思的價格理論和市場經濟價格理論。前者的核心是勞動價值論;后者的核心是效用價值論。
2.1勞動價值論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作為自然界天然形成的產物,自然資源不是人類勞動創造的產品 當它處于自然狀態時,其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馬克思曾說:“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價值,而不形成交換價值,一切未經人的協助就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風水、礦產中的鐵、原始森林的樹木等都是這樣”。盡管如此,馬克思并沒有否定沒有凝結人類勞動的沒有價值的東西,就不能夠有價格,就不具備商品形式。比如土地是有價格的,不管這種土地是處于自然狀態,還是處于開墾狀態,其價格是“為了使用土地本身而支付”的地租??梢?,地租是土地使用權的購買價格,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
根據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的主張,自然資源價值即為在其自然再生產能力之上,人類為維護、恢復、增殖自然再生產所付出的必要勞動時間?!鞍ㄗ匀毁Y源的存在價值,即未經人類勞動參與,以天然方式存在時表現出的價值,它取決于各自然要素的有用性和稀有性;自然資源的勞動價值,即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勞動投入所產生的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2.2效用價值論
效用價值論的淵源可追溯至17世紀,由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古拉·巴奇首次提出。古拉·巴奇認為:一切商品的價值都取決于它們的用途;而它們的用途則取決于人們的主觀評價。后來一些經濟學家修正了一般效用價值論,提出了邊際效用價值論。19世紀70年代以前,已經有人闡明了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基本思想,其中赫爾曼·海因里希·戈森(1810-1858)是最杰出的代表。邊際效用價值論則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其邊際效用。邊際效用論者用主觀價值論和供求論來說明市場價格的形成和決定,指出物品市價是供求雙方對物品主觀評價彼此均衡的結果。
3、自然資源的價格構成
在當前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理論應運而生,它要求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限定在資源環境可承受的閾值之內,并不影響下一代的利益,即當代與后代具有均等的發展機會?;诳沙掷m發展理論,自然資源的價值一般應包括以下方面。
3.1內在價值
3.1.1自然資源的勞動價值
天然存在的自然資源有滿足人們需要的使用價值,但沒有凝結人類勞動,其本身并無價值。而為了經濟生產生活的順利進行,人類必須付出大量勞動對自然資源進行開采加工,比如礦產資源需要經過發現、搜尋、開采(包括為了開采進行的交通、通訊等準備工作)、洗選及配送等環節才能為經濟生活所利用。這種經過加工的非自然狀態的自然資源具有價值,這部分價值由加工所消耗的人類勞動形成。自然資源的勞動價值包括物化勞動的轉移價值和活勞動新創造的價值, 它在自然資源價格構成中表現為開發成本和稅收與利潤。開發成本是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運營成本,包括人類認識自然資源的勞動耗費, 如對自然資源進行研究、探測等方面的費用;勘查自然資源的勞動耗費,如調查、勘探等方面的費用;開采自然資源的勞動耗費,如各項材料、人工、管理、設備、設施維護等費用。
3.1.2自然資源的效用價值
自然資源的效用價值是指它未經人類勞動參與,處于自然賦存狀態時,以天然方式存在表現出的“潛在社會價值”,它取決于自然資源的有用性。自然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其有用性即效用是毋容置疑的。人類社會之所以生生不息皆源于自然界的慷慨給予,人類邁出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自然界為其提供必需的能量,無論是在人類進化的初始階段,還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概莫能外。有用性是自然資源具有價值的前提和必要條件,這種有用性使之成為自然資產,其所有權通常由國家所有,人們要取得自然資源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必須支付相應的資源使用費,自然資源使用成本是其使用者為獲得自然資源使用權而支付給所有者(包括國家或集體)的一定貨幣額,它體現了自然資源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學中“使用者付費”理念 。
3.2外部成本
經濟外部性也稱外部成本,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自然資源系統是一個有機體,具有一定的承載閾限。但超過閾限,系統的穩定性就會遭到破壞,導致整體結構和功能的紊亂。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往往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往往帶來生態破壞。二是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常常伴隨環境污染。三是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會使其數量減少(甚至枯竭)、質量變差,這會損害我們的子孫后代平等地利用資源繁衍發展的權益。正因為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會產生這三種負外部性,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覺,我們必須對破壞了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對污染了的環境進行治理,對子孫后代的利益進行保護,為此花費的代價就稱為補償成本,分別是生態補償費、環境補償費和代際補償成本。
4、現行自然資源價格構成中主要問題
(1)開發成本不全。自然資源開發成本應包括從前期勘探開始到資源被開采出來所發生的一切費用,但長期以來,我國對自然資源的實行以生產成本為基礎加行業平均利潤的定價模式,此生產成本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開發成本,僅為開采成本,未包括前期認識、勘探等環節所耗費的成本。
(2)使用成本偏低。以礦產資(下轉34頁)
(上接32頁)源為例,礦產資源法第五條規定:“國家實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但是,國家對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費用,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規定予以減繳、免繳?!睂嶋H上企業仍然可以通過行政方式無償獲得采礦權,即使通過市場機制有償獲得采礦權的企業,其付出的地租也極低。
(3)外部成本未補償到位。以煤炭為例,人類對煤礦開采過程中造成的地面沉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污染和植被破壞等進行治理而付出的努力并不會在自然資源價格中得到完全補償甚至根本得不到補償,更不用說現行的自然資源價格會對后代人尋找研發煤的替代能源而付出的大量努力進行補償。
(4)資源稅不全或過低。自然資源范圍很廣,但目前我國資源稅征收對象僅限于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眾多的自然資源是非稅資源,造成自然資源價格構成中有的包括資源稅,有的則不包括,并且與國外相比,現行的資源稅標準偏低。
5、結論與建議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自然資源價值包括內在價值和外部成本,但現行的自然資源的價格構成不完整,一方面使得資源價格偏低,資源浪費嚴重,國有資產流失;另一方面使得生態破壞的恢復、環境污染的治理等缺乏資金的支持。因此,要完善自然資源價格構成。
鑒于此,首先,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明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探索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其次,實行自然資源的全成本定價。根據“誰使用誰付費”和“誰污染水補償”的原則,實現自然資源的全成本定價,以達到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最后,完善自然資源稅費制度。①逐步提高資源稅標準;②改變過去的從量定額計征為從價定率計征;③將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等納入到征收范圍中,實現對全部資源的保護。
參考文獻:
[1]陽盼盼.基于勞動價值論的自然資源價格構成研究[J].價格月刊,2017(2):1-4.
[2]馬承祖.關于自然資源價格構成問題的思考[J].價格月刊,2007(9):3-7.
[3]冷淑蓮,冷崇總.自然資源價值補償問題研究[J].價格月刊,2007(5):3-12.
[4]楊文選,李杰.我國自然資源價格改革的理論分析與對策研究[J].價格月刊,2009(1):35-38.
作者簡介:
華忠,男,江蘇江陰,1992年8月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漢族,1969年12月出生,現任江陰市國土資源服務中心主任,從事土地交易、土地(房地產)開發利用工作十余年。2012年11月獲房地產經濟師中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