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在巖石、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五大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交集而成),包含了土體內礦物的形成和破壞,有機質的積聚和分解,元素的交換和遷移以及土體結構的形成和破壞等內外因素[1]。
土壤肥力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土壤肥力的發生與發展是地質大循環與生物小循環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生物小循環又稱為養分循環,指營養元素在生物體和土壤之間的循環。土壤腐植酸是由動植物殘體,主要是植物殘體,經微生物的分解和轉化,以及物理、化學作用形成的大分子有機物[2]。土壤腐植酸形成后,反而成為衡量土壤肥力的標準。現以六方“土壤活力”說,指證腐植酸與土壤之間的關系。
前蘇聯著名土壤化學家科諾諾娃指出,腐植酸是土壤“養分的運轉倉庫”,是土壤的“活力素”。沒有腐植酸,土壤就是風化了的巖石而已。
科學研究表明,每克土壤含有數以億萬計微生物,99%的物種及其功能尚屬未知,業界比之于“地球微生物暗物質”。還有,一克含腐植酸的土壤,其微生物數量高達3.7億個以上。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共存亡。
土壤與環境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文新指出,腐植酸是結構土壤的建造材料,是土壤中生物的營養庫藏,是土壤肥力測試的金標準。
腐植酸微團聚體的形成,賦予了土壤有機無機復合體鮮活的生命力。腐植酸在土壤團聚體形成、碳穩定、肥力構造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
腐植酸碳占土壤有機碳80%,占生物圈碳67.6%[2]。應對土壤氣候變化,通過腐植酸、腐植酸肥料穩氮固碳是第一要務。維護土壤肥力,穩氮固碳更是重中之重。
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人們常說“黑土地肥得流油”,流的就是腐植酸。近60年監測表明,東北黑土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區下降50%[4]。黑土變“瘦”了,就是沒了腐植酸。
眾所周知,土壤是生命之本,而土壤生命則是陸地大眾生命的基礎,土壤腐熟度高的腐植酸是基礎之基礎。如上第一條引文指證“沒有腐植酸,土壤就是風化了的巖石”,而“沒有腐植酸土壤就死啦”說得就是這個理。2016年1月18日,協會發布《關于大力開展“為了千萬眾,救贖一克土”行動的通知》(中腐協〔2016〕1號文件),目的在于號召全行業以土為本、養土為上、維土為責、永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