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 Yu,Sili Yuan,Yanan Wan,等 著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 王振武 譯
食物鏈中的鎘(Cd)對人體有毒,主要是由于植物的積累。通過絡合作用形成不溶性復合物來降低生物體內的重金屬,是個可行的有機修復方法。先進行42天的土壤培養,隨后進行40天的水稻盆栽試驗。培養結果顯示,在第12天,7種修復材料(腐植酸銨、腐植酸鈣、硝基腐植酸鈣、腐植酸尿素、腐植酸鉀、硝基腐植酸鉀和木本泥炭)均顯著提高土壤pH值,并使MgCl2中的可交換態Cd含量降低32%以上。但隨時間的推移,培養結束時土壤pH值降低,可交換態Cd含量增加,并發現大多數試驗處理與CK相比土壤pH值和可交換態Cd含量沒有顯著差異。老化組(不添加其他改良劑)和未老化組(添加新增改良劑)土壤的修復試驗可降低水稻幼苗中Cd含量。除腐植酸鉀處理外,與相應的未老化組相比,老化組顯著增加了水稻幼苗中Cd含量。因此,以腐植酸為基礎的改良劑可以減少土壤中可交換態Cd,但其效果并不持久。可見,未老化組導致水稻幼苗中Cd的積累量比老化組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