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g Gerke 著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王 彤 林啟美 譯
近30年來,土壤腐植酸類物質概念主要受到兩個方向的質疑:一是由于錯誤解讀固相交叉極化魔角自旋13C核磁共振譜(CP/MAS13C NMR),導致得出土壤有機質主要是脂肪族物質的結論,從而對土壤有機質形成的酚類物質聚合理論提出質疑.二是與之相反,一些批評者認為腐植酸類物質中的芳香碳大部分來源于燃燒產生的碳,通常稱為黑碳(BC).然而,目前廣泛采用的2種測定BC的方法(苯聚羧酸標記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并不可靠,可能高估了土壤BC含量.腐植酸類物質概念今天仍然有意義,木質素降解或微生物合成產生的酚類分子,再聚合形成腐植酸類物質,在此過程中結合多種有機和無機分子以及礦質元素.例如:三嗪類或表面活性劑的加入,導致腐植酸類物質與農藥殘留結合,這說明腐植酸類物質是土壤諸多反應的中心.此外,腐植酸類物質對于土壤中磷、鐵和銅等養分的有效性十分重要,這些養分直接影響植物生長.顯然,重新闡釋并進一步發展M Schnitzer,W Flaig,W Ziechmann和F J Stevenson提出的腐植酸類物質概念和模型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