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郁菊
小麥條銹病突發性強,可高空遠距離傳播,且爆發區域廣、流行頻率高、危害損失嚴重,是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四川省蒼溪縣,小麥條銹病是冬繁區,常年始發期早、病點多、發病程度重,嚴重遏制了當地小麥的高產穩產。本文中主要介紹了蒼溪縣小麥條銹病的發生規律與危害癥狀,并圍繞當地的小麥銹病防治技術應用展開深層次分析。
1 ?基本概念與發生特點
1.1 ?基本概念
小麥條銹病還被稱為“黃疸”,目前在我國各地小麥產區均有出現,發生范圍廣,危害極大。四川省蒼溪縣就是小麥銹病的常發區和重發區。根據蒼溪縣小麥種植現狀看,當小麥感病以后,其植株營養物質就會不斷被病菌所消耗殆盡,而植株表面的夏孢子則會破壞小麥植株的表皮細胞組織與葉綠素,導致小麥生長過程中光合作用被嚴重削弱,水分蒸騰速度明顯加快,小麥植株喪失保水功能,其植株生長發育健康度大幅度下降。如果在銹病輕微發病時,小麥植株還能正常抽穗。如果發病較早較重,其千粒重會大幅度下降,植株始終處于矮小不發育狀態,某些植株出現無法正常抽穗的現象。
1.2 ?發病特點
在蒼溪縣,小麥條銹病的主要表現是植株形成傷口,小麥植株水分、養分大量流失,同時小麥植株的葉綠素部分也會受到嚴重破壞,明顯制約小麥的正常發育生長過程,導致小麥減產。
條銹病主要危害位置則集中在葉片位置上,發病初期小麥葉片會呈現褪綠花病斑,同時葉片位置也會長出黃色或鮮紅色的夏孢子堆,這一夏孢子堆會被葉片所覆蓋,不容易被發現,當夏孢子堆成熟后就會外露出來,并散發大量黃色粉末,當溫度和濕度達到要求時,能快速進行重復侵染。
2 ?防治思路與防治技術
2.1 ?防治思路
為有效降低小麥條銹病所帶來的大面積危害損失,近年來蒼溪縣切實加強小麥條銹病防控工作,確保小麥安全生產和增產增收。
第一,強化組織領導。蒼溪縣成立了小麥條銹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由局長任組長,分管局長和植保、農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同時成立了小麥條銹病防控技術小組,協同各鄉鎮農技站植保員、村主任,加強對小麥條銹病的調查監測、宣傳發動和防治技術指導。
第二,強化宣傳動員。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新媒體平臺等媒介手段和召開現場會、技術培訓會等形式,宣傳條銹病危害及防控措施;點對點向各鄉鎮分管領導、農技站長、種糧大戶等發布小麥條銹病病蟲防控信息。
第三,強化技術指導。全縣采取技術人員聯掛鄉鎮的做法,農業局對每個鄉鎮派1-2名技術人員,實行定人定責包片負責制,實地開展技術指導,把病蟲防治技術送到農民手中。鄉鎮和村組干部打樁定位,分片負責,協同農業局技術人員一起全面開展病蟲防控工作。
第四,強化全民動員。出臺《關于推行小麥條銹病首發獎的通知》,激勵社會各界都積極參與到小麥銹病的防治工作中來。由于小麥條銹病侵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單家獨戶防治難以達到良好效果,因此組織成立了近百家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全面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確保防控成效。
2.2 ?防治技術
2.2.1 ?選種抗病品種。2013~2015年,通過連續實施小麥高產創建項目,我縣對小麥品種進行了大面積更新換代。2016年以來,我縣每年引進、示范部分抗性強的小麥新品種,漸次淘汰了農戶自留麥種、川育、綿麥等抗性較差的品種。目前我縣大面積種植綿麥367、川麥104、川麥42、川麥57、川育25等抗性較強的麥種,小麥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
2.2.2 ?推行藥劑拌種。近年來,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快,流轉、代種、承包土地達10余萬畝。通過宣傳和示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了小麥藥劑拌種力度,藥劑拌種率達90%以上,大大減輕了秋苗發病。
2.2.3 ?搞好農業防治。根據蒼溪生產實際,采用適期晚播的方法,減少在秋苗期小麥條銹病發生幾率,同時做到合理施肥。在針對小麥的施肥過程中,主要增加磷肥與鉀肥用量,當地選擇堆有機肥和腐熟肥,始終確保肥料中的氮、磷、鉀含量均勻,提高小麥整體的抗銹病能力。
2.2.4 ?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全面進行小麥穗期主要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近年來,持續利用項目引導,全縣70余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參與小麥穗期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常年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近20萬畝次,占種植面積的60%以上,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主要包括氟環唑、丙環唑、三唑酮、烯唑醇等,應用植保無人機和機動噴霧器進行噴霧防治,效果十分明顯,同時兼治小麥白粉病、赤霉病等。
綜上所述,蒼溪縣針對小麥銹病的發病特點規律把握到位,防治思路清晰明確,且運用到了多種防治技術,真正為地方小麥健康穩定生產創造了良好空間條件,滿足了小麥的穩產高產發展要求。
(作者單位:628400 四川蒼溪縣植物保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