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艷
一、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剩余勞動力偏多。由于農村建設滯后,城鎮化速度慢。致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及非農產業轉移受阻,大量農村勞動力仍然滯留于農村、農業。
2、資金短缺。我省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城鄉的不平衡發展,使我省農業落后,農民不富裕。
3、分工協作和組織化程度偏低。近幾年,農業產業化經營被普遍認為是發展市場農業的有效途徑,但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難以有效地與農民建立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一體化組織,農民走向市場面臨著許多困難。
4、農村就業與創業具有一致性。農業本身工作環境條件差、經濟效益低,人們本來就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而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就業時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這就大大降低了農民后代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5、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一部分鄉村不通車、尤其是偏遠地區,項目安排少、資金投入少,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很差,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很弱。盡管“十七”以來對農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對農田水利投入仍顯不足。
6、農民增收的渠道太小。農村經濟結構單一,大部分鄉村對引導和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沒有大的舉措,群眾缺乏市場意識,把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視為唯一的增收渠道。農村建設相對滯后,對個體私營企業、鄉鎮企業等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不夠得力,群眾參與二、三產業的機會很少,就業渠道狹窄,工資性收入仍然很低。
二、現代化科學技術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1、農民素質偏低,科技成果轉化力量薄弱。目前,農村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較低、整體素質不高,因此。接受農業科技的能力較差,阻礙了農業科技在農村的推廣。減緩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進程。同時,還普遍存在基層農技成果轉化體系薄弱,轉化人員非專化的問題。此外,地方農技推廣人員工資待遇較差,出現專業農技人員外流的現象。
2、科技投入嚴重不足。資金短缺仍是制約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瓶頸。引導和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科技的有效機制還沒有形成。相當一部分農業項目轉化存在著有計劃無資金的情況,使成果轉化工作較為被動。
3、科技力量不足。科技力量不足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科技服務滯后,這也是全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共性問題。一是農民缺乏及時有效的科技指導,直接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和農村生產效益的提高;二是農業科研成果遠離農民,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農業運行與服務機制不適應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應用現代化科技全面改造傳統農業
科技進步將為農業生產帶來新的變化,突出表現在:一是共享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全面改善傳統農業在時空條件上的弱勢;二是現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的運用,將空前拓展農業的勞動對象和生產領域。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創新時,需要注以下幾點:
1、建立對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的補貼扶持體系。現階段我國農業企業化水平低,農戶及企業承載技術風險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創新及擴散給予有力的支持。從世界范圍看,目前太多數國家政府都承擔著對農業科研包括高新技術研究的財政支持責任,并成為農業科研的主要投資者。在我國,由于高新技術市場轉讓機制和風險投資機制的建立有一個過程,政府應當更多地承擔起這方面的責任。
2、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的市場轉讓機制。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商品化、產業化,最終歸縮在市場。由于高新技術的技術屬性不同,其市場效能和產業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別。對于那些市場效能和產業化程度高的高新技術項目,國家應通過明晰產權、對科研單位實行企業化改革和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等辦法,促其按照市場機制來進行研發、轉讓和推廣。
3、運用高新技術的利益來激勵農民對科技的重視。在農業生產中是否采用高新技術,取決于使用高新技術獲得的收益是否太于支付的費用。如果大于,他便具有采用高新技術的動力,反之,則缺乏動力。由于農戶經營規模超小型化,生產具有很強的自給、半自給性,加之無論是自主研究還足引進開發高新技術.所花的費用都較高,大多數農戶對高新技術的需求通常是不足的。因此在有效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基礎上,推行“公司+基地十農戶”的生產方式,可以有效解決單個家庭使用高新技術的動力不足問題。
4、抓好有帶動作用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農業科技園區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的農業發展新模式,是農、業技術組裝的載體,是與市場連接的紐帶,是現代農業科技信息的輻射源,是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對周邊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示范與帶動作用。因此,園區建設既是我市現階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載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加快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的現實需要,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一種有效模式,政府應加大對園區的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加快對園區急需人才的引進培養,吸收鼓勵省外尤其是我地區科研優秀人才不向外流。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提高同區的整體科技水平。
(作者單位:152100黑龍江省望奎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