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貴斌
近幾年邵南山區農村在黨的惠農政策,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農村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基礎設施有了很多的改善,通村公路、通組道路硬化;農田水溝、水渠、河道建設:飲水工程,文化、老人幸福院;美麗鄉村的項目等相繼落地,特別是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精神,省、地、市為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統籌規劃、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有了質的飛躍。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振興的滯后性,農村勞動力的大量進城務工,農村農業經營的粗放,農村基礎設施管護問題已日漸突出,必須把基礎設施管護維護工作落在實處。
1.農村基礎設施管護存在的問題
1.1 農業、農村生產效益低,勞動力走失嚴重,導致一些農村的基礎設施管護嚴重缺失,損毀、倒塌現象日益嚴重。由于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農業生產效益比對日趨低下,農村人口、勞動力,特別是70、80后的青壯年大量進城務工打拼,僅剩下不足兩成的人口鄉村極為普遍,他們不但年老力弱,而且耕種了大量的耕地。 溝渠、道路日常清理疏通無力實施,以致一到雨季,極易造成溝渠沖毀,道路塌方等不必要水災的損失,致使不少基礎設施建設功效、使用壽命大打折扣,嚴重影響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村民的生產生活質量。
1.2思想未轉變,管護意識不強,損壞嚴重。農村基礎設施既不是村民的私有財產,又是政府無償投入,村民無償使用,且處于無人管護監督狀態。村民的管護意識淡化薄弱,有不少基礎設施遭人為破壞嚴重,比如機耕手上下稻田對溝渠破壞;車輛的超重超高對道路、線路的損壞等等。更有為圖一己之利之便,隨意破壞公共設施。
1.3重建設,輕管護。鎮村為了改善轄區內的生產生活條件,不可謂不殫精竭慮,積極爭取上級各種項目,水利、國土、農業、交通、財政、文體等等涉農單位項目,各種項目不斷落地,轄區內的基礎設施也日漸增多。但是這些項目只有建設,只管建設。配套管護卻沒有跟上。
1.4鄉村財政薄弱,管護資金缺失。邵南鄉鎮缺乏工商財稅,鄉村財政資金緊缺,村級自有收入近乎于無,面對廣闊的農村,復雜的地理地貌,織網般的河道、溝渠、道路、線路、自來水管道等等公共基礎設施。鄉村雖盡力擠出部分資金管護,但是只是杯水車薪。由于管護的不到位,東修西補,更是讓本已緊張的鄉村財力更是捉禁見肘,無以為續。更缺乏長效管護機制。
1.5鄉村干部沒有足夠動力關注農村基礎設施的管護。傳統思想觀念上認為會、能爭取項目的干部是好干部,因而鄉村干部大多更熱衷于對項目的爭取和建設,這樣更能凸顯政績和能力。而著力基礎設施管護有“吃力不討好”之嫌,易與少部分為一己之便利損壞公共設施的村民產生沖突,認為為公家的事不值得。因此實際工作中鄉村干部易于回避管護問題。
2.農村基礎設施管護的建議和對策
農村基礎設施管護,對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具有重大的意義,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更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對照鄉村振興、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農村基礎設施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管護更重要更能發揮基礎設施的作用,任務十分艱巨。本文就如何更好更快地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護,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
2.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鄉村干部村民素質,努力調動鄉村干部村民特別是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村民自覺意識,發揮村民參與公共設施管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對村民的教育,鄉村要通過各種培訓班;現場會議;印發宣傳小冊子等傳授他們實用的管護技能及法律法規政策。村民是農村基礎設施的直接使用者,管護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提高他們的法律法規政策水平及管護技能,使村民充分認知落戶在農村的所有的公共設施與自己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任何損壞、損毀都是損害了他們的切身財產利益,樹立維護公共設施就是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意識。最大限度地提高村民管護的積極性自覺性,充分調動村民的主動性、能動性,同時要形成誰損壞誰修繕、誰損壞誰可恥的社會風氣。養成人人愛護管護公共設施的好氛圍,如此才能使管護主體責任人——村民得以落實,政策法規便于實施。
2.2建、管并重。鄉村、上級部門在立項時同時就把管護資金預算在內,寧愿少建一些,也要多管一些,使已有的基礎設施發揮長期效益。屏棄管建不管護的傳統觀念,做到建管一體,各級各部門樹立在一定時期內管比建更重要更難也更能發揮作用的觀念,做到統籌規劃,分地域分情況具體問題具體規劃,有重點、有側重科學安排支農惠農資金,最大功效發揮政策的帶動指引作用。
2.3鄉村兩級統籌規劃,科學安排,因地制宜展開有效管護方法方式。首先對轄區內的已有的農村基礎設施排查,摸清家底;登記造冊,根據它們的使用功能、管護難易、權屬關系進行科學分類,做到有重點、有難點、有側重、有緩急。對于易于管護便于管護的,落實到村民小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簽訂管護責任書,給予適當的管護資金;目前有不少的行政村對于易于管護的公共設施已做了些嘗試,比如聘請專職看水員;村組自來水管護員;定期分村民小組組織村民清理溝渠,簡易水利道路維修等等較好解決了些基本問題。但如:河道護岸、水壩、橋梁、道路等較大型的基礎設施監管缺失。其次,作出詳細管護計劃和資金使用計劃,報請鄉鎮人大,村民代表大會審核通過。積極對接上級相關部門,列入相關部門的資金預算中,銜接“河長制”,“路長制”等相關政策;三是簽訂管護責任制和監督機制,依據轄區內的基礎設施分布、分類,分解到不同的主體進行不同的管護方式并簽訂相應的責任制協議,鄉村干部根據工作職責簽訂相關的監督責任。進行績效考核,制定獎懲機制,獎補資金的兌現。
(作者單位:354009南平市邵武市和平鎮經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