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當前扶貧工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非常突出的一個就是貧困群眾自身發展生動力不足。本文從貧困群眾自身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的一些表現,造成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原因,激發貧困群眾自身發展內生動力的幾個措施三方面進行了一些淺層次的思考。
1貧困群眾自身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的一些表現:
1.1貧困戶“有活不干、有事不做、有地不種、有錢不掙”。
1.2貧困戶“不勤不爭”,或已經習慣于既有的“吃飽穿暖”生活現狀,知足而樂。
1.3確實文化程度底,對于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有難度,在產業之路上逐漸掉隊,信心不足,不愿參與,在困難面前容易打退堂鼓;嘗到利好政策“甜頭”,一味坐等干部幫扶。
1.4精神貧困,精神貧困表現為觀念上安于現狀、思想上“等靠要”、心態上“你急他不急”等,特別是個別生活尚可的人缺乏孝道,采取不盡贍養老人義務、分家等措施,把老人的脫貧問題推給政府,這種精神狀態成為貧困人口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的重大障礙。
2造成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原因
一是脫貧條件不足。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生產性基礎設施落后。農村空心化,年輕人大多數外出務工謀生,扶貧工作仍面臨著“產業發展無資源、擴大生產無人手、投資項目無出路”的窘迫局面。
二是脫貧能力不高。除了掌握基本種田、養殖技術以外,貧困群眾缺乏對現代科技的了解,缺乏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謀生技能,加之缺乏有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外出務工很難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加之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一些貧困戶“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的現象仍然存在。
3激發貧困群眾自身發展內生動力的幾個措施
一要加強向貧困人口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幫助他們分析致貧原因,引導他們牢固樹立自強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樹立“勤勞致富光榮,坐等靠要可恥”的正確理念。1、政策宣傳,黨和政府是強大靠山。要緊抓脫貧攻堅不放,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宣傳脫貧攻堅工作典型做法,營造濃厚氛圍,迅速掀起工作高潮。要不斷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實現扶貧方式由“輸血”救濟到“造血”自救的根本性轉變,持續激發貧困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有質量、可復制、能持續的脫貧。2、主動幫扶,黨員干部是精神支柱。內因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摒棄“等人送小康”的心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一是做好上戶幫扶。開展走訪慰問,詳細了解貧困戶的家庭情況變化,結合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以及脫貧意愿,對照相關扶貧政策,給予政策梳理,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采取相應措施,促使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真正落在實處。二是解決實際問題。傾聽、記錄貧困戶的生活困難。通過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等,幫助他們解決切身困難。同時,充分利用好產業基地,扎實做好產業扶貧相關工作。三是創新幫扶舉措。制定了《集中幫扶日工作方案》,明確各幫扶干部在每周三或其他時間必須在貧困戶家中開展幫扶工作,提供切實有效的幫扶。 3、培育典型,自強榜樣是脫貧動力。激發群眾基礎主體意識,樹立一批貧困退出典型,鼓勵貧困戶自力更生、勤勞致富;深入挖掘一批奮勇拼搏的脫貧先進個人,讓貧困戶看到脫貧希望,從而提高脫貧信心。要實施“道德模范”“脫貧典型”等典型評選,組織貧困群眾參觀發展現場,讓群眾在身邊人和事中真切感受“戴窮帽可恥、摘窮帽光榮”。要組織脫貧致富帶頭人現身說法,引導群眾自編、自演脫貧致富文藝節目,吐心聲、話發展,開展知識競賽、演講、征文比賽,激發積極向上的思想動力。要深入貧困村宣傳最新扶貧惠農政策,持續提高脫貧攻堅政策知曉率,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推廣新技術、新項目,授人以“漁”,激發決心和信心,鼓勵用雙手摘貧帽。產業培育上,多聽民意、集納民智,用“看得見”的前景,換來“放下心”的跟隨,真正變“輸血”為“造血”,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二是大力加強技能培訓,增強個體發展能力。根據貧困人口的實際需求,本著“實地、實用、實效”的原則,開展全方位靶向式職業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加強科普知識和工農實用技術的培訓,培訓要做到與廠企聯合、與就業創業相結合,點到點指導,增強實用性,使每個有脫貧能力的貧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門勞動技能,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三是強化產業扶持力度。讓貧困戶群體形成競爭機制,誰發展的產業多,就給誰的補助多。對于個體貧困,可以通過幫扶較快改變其貧困狀況,但這種改變更多的是濟困;從根本上改變區域性普遍貧困,更重要的是改變造成貧困的生產生活條件。從總體上看,距市場愈近的地方距貧困愈遠。貧困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可以說就是在尋找距離市場更近的地方,讓勞動力實現更大價值。貧困人群之所以集中在農村、山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距離市場較遠,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和利用。通過近年來實施“美麗鄉村”工程,大多數鄉村的交通、信息條件得到大幅改善,已經具備一定的硬件條件,可以迅速縮短貧困地區與市場的距離。比如,近年來興起的電商就在偏遠地區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座橋梁,打開了農村各類產品的銷路,激活了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促進不少地方實現了自我脫貧。我的想法是,是否可以通過加快對電商網絡體系建設及電商基層網點建設,來打通扶貧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通過發展現代物流產業與特色養殖結合,精準扶貧,激活貧困戶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尋求最佳治理支點,完善基層治理體系。這就需要通過完善基層治理,激活群體的力量來共同脫貧。通過建立信息平臺、建立扶貧救助制度、設立縣級扶貧基金、擴大村集體經濟收入等措施,各地救助體系不斷完善。
(作者單位:713600 中共長武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