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合法權益,按時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任務,夯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礎,我鎮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1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總體要求
1.1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疆方略特別是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目的,以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和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以及現金、債權債務等為重點,全面清查核實集體各類資產,摸清集體家底,健全管理制度,防止資產流失,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產,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奠定堅實基礎。
1.2基本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統籌考慮歷史原因和現實情況,明確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保持集體資產的完整性,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財產權益。堅持有序推進、合理合法,先將農村集體資產現狀摸清查實、記錄在冊,對有需要的進行價值評估,嚴格遵守相關法規政策和財經制度,確保清查核實結果真實準確。堅持農民群眾充分參與,依靠和發動群眾,組織農民參與,接受農民監督,清查結果進行公開公示,得到全體農民群眾認可。
1.3清產核資的對象。為鄉鎮、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包括未建立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組集體經濟組織不健全,代行其集體資產管理職能的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或其他單位,撤村建居后代行原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社區居民委員會,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屬企業等。
2充分認識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重要意義
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是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和前提。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的存量和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有些地方集體資產存在權屬不清晰、管理不到位、分配不公開等問題,存在流失或被貪占、挪用的風險。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健全管理制度,做好收益分配,有利于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和民主權利,讓農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構建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有利于建立民主監督、民主管理的長效機制,構建農村新的治理體系,形成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有利于盤活用好集體經營性資產,管護用好非經營性資產,開發利用資源性資產,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3認真做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重點工作
3.1清查核實資產。按照《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辦法》(附件1)和《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報表》的要求,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查,重點清查核實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和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以及現金、債權債務等。資源性資產清查要與土地、林地、草原等不動產登記、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相銜接,充分利用已有登記成果、森林資源檔案等,減少和避免重復勞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屬企業,包括全資持有、直接或間接擁有半數以上表決權等能夠控制的被投資企業,其資產也要納入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范圍,并按照有關政策規定進行登記。
3.2明晰產權歸屬。根據不同集體資產的形成過程和歷史沿革,從有利于管理實際出發,從兼顧國家與集體利益、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大局出發,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實事求是、依法依規的原則,將集體資產確權到鄉鎮、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不能打亂原集體所有的界限。對于政府撥款、減免稅費、扶貧投入等形成的資產,要把所有權確權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
3.3健全管理制度。建立集體資產登記制度,按照資產類別建立臺賬,及時記錄增減變動情況;建立資產保管制度,明確資產管理和維護方式,以及責任主體等;建立資產使用制度,明確資產發包、租賃等經營行為必須履行民主程序,實行公開協商或招標投標,強化經濟合同管理,清理糾正不合法、不合理的合同;建立資產處置制度,明確資產處置流程,規范收益分配管理;建立健全年度資產清查制度和定期報告制度,以后每年末開展一次資產清查,掌握資產變動情況,清查結果及時上報。
3.4加快平臺建設。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整理、審核、錄入清產核資數據,逐級進行匯總上報。同時,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農村集體財務會計核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相關內容統一納入平臺管理,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
4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好農村集體“三資”清理工作是做好農村工作的關鍵,是推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為此,三道壩鎮高度重視農村集體“三資”清理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研究部署“三資”清理工作,在深刻理解農村集體“三資”清理工作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做好此項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單位:830000新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三道壩鎮農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