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茹
摘 要: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繪畫種類,例如西方有油畫、水彩,中國有國畫等,繪畫有多種表現方式和手法,每一種繪畫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四川藏族題材中國畫作為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背景,和其他畫種形成強烈的對比。文章通過分析幾位畫家的繪畫方式和表現手法,以地域性為切入點,深度地剖析四川藏族題材中國畫表現形式的地域性特色。
關鍵詞:地域性;藏族;形式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必然與社會經濟、文化和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悠遠的傳統文化產生的地域性特征對美術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能產生不同的地域文化,而藝術家又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在其影響下所產生的美術作品也會不同。這種差異性早在傳統美術作品中就體現得淋漓盡致。下面,我們以山水畫為例,來體驗地域性差異帶給我們的直觀感受。
自從20世紀30年代董其昌“南北宗”說遭到批判之后,對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兩大山水體系,美術界就稱之為南派和北派。
南方特定的地理條件所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觀大多被植物所覆蓋,草木茂盛,綠樹成蔭,再加上氣候溫熱潮濕,山石上長有苔蘚類植物,所以南方的山水給人一種煙云繚繞、秀麗溫婉的感覺。以董源為代表的南派山水畫家,表現出了江南魚米之鄉那種特有的寧靜、和平與煙云秀潤之景,具有鮮明的江南特色,反映出文人雅士們關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精神向往。在技法的運用上水墨暈染、用筆細致,再加上蒼潤的披麻皴和錯落的苔點,使畫面清麗婉約、渾然天成。
北方的山水畫最早可追溯到五代,由大小李將軍開創的青綠山水開始,成為北方山水畫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北方的山水景觀不像南方山水這樣秀麗溫婉。北方的山水大山突兀,山脊明顯裸露,多飛流瀑布,綠松巨木,如太行山系等,給人一種蒼勁有力、雄偉渾厚的意境。北方的石頭常年受到風雨的洗禮,石質堅硬,棱角分明,風骨雄健,在表現山石的質感上使用短促沉郁的釘頭、雨點及短條子皴。畫風雄渾蒼勁,與南方山水有著明顯的區別。
從南北山水畫的區別中我們不難看出地域影響著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地域性藝術風格特征是指具有地域特色的格調、風情等表現形式。不同的地域還可以有不同的風格區分,比如太行山的雄渾,青藏高原的神秘,桂林山水的淡雅,江南魚米之鄉的婉約等。四川藏族題材中國畫有其獨特的地域性特征,除了自然特征外,更主要表現在色彩和與之相符的表現手法的獨特性等方面。
一、色彩語言的裝飾性韻味
色彩不僅可以豐富畫面,烘托主題,同時更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韻味,在體現四川藏族題材中國畫地域性方面,又呈現出另一大特色。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藏區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一望無際的綠色大草原,鮮花綻放,在夕陽柔和的光線照耀下,被鑲上一層巧妙的金色,仿佛如黃金般耀眼奪目;美麗姑娘們的頭飾上鑲嵌著顏色各異的珍珠瑪瑙,在溫婉柔情的舞姿中熠熠生輝;各種大小湖泊點綴在高原上,在陽光的照射下折射出閃爍激情的色彩。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異域風情,激發了藝術家的想象。不再坐在畫室中苦思冥想,對著對象色彩進行客觀描繪,畫家們深刻感受到色彩裝飾的重要性。這片神奇的土地,給畫家們帶來了更加廣闊的自由創作空間。
畫家在創作時都喜歡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向來決定畫面中的整體色調,不同的色調反映在人的心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念。比如說暖色調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暖、熱情、活潑、幸福;冷色調則給人一種涼爽、憂傷、孤獨的感受。中國畫在色彩的運用上一向注重神韻,不注重表面的固有色彩,在用色時強調畫面和色調的和諧統一氛圍,不會受到固有色的限制。比如著名川籍畫家王瑋的作品《云淡風輕》,作品背景采取大面積平涂,在人物造型上獨樹一幟,將古老的藏族服飾文化和現代語言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在用色上使用大量互補色對比來烘托主體,但是又沒有突兀,都是統一在一個色調中。整個畫面色彩淡雅和諧,構圖簡練明確,線條運用輕松自由,具有濃烈的藝術視覺沖擊力。畫家通過細膩的筆觸和夸張的人物造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帶有都市氣息的現代藏族女性,為我們展現了不管是哪個少數民族,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同時也傳達了一位女性畫家細膩唯美的內心。《祈禱》是作者的另外一幅作品,畫面以大量紅色為背景,人物頭發的發帶還有手鐲則使用綠色,以此形成互補,突出中心,使整個畫面層次更加豐富,人物表現厚重。紅色的使用更加貼近主題,畫面營造出在祈禱中神秘的宗教氛圍。在色彩的運用上可謂是匠心獨具,既有傳統的經典,又有民間的裝飾風味,更有現代人的時尚,將之巧妙地經營在自己的作品中,向世人展現出藝術的神韻。這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值得我們驕傲和學習的楷模。
中國水墨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其發展的道路上也是豐富多彩,自從林風眠在中國開展了“彩墨畫”運動,后繼者的畫家吳冠中、張大千等都吸收其精華,尤其是張大千先生,在晚年的時候創作出潑彩畫,吸收了敦煌壁畫和西方現代油畫的精髓,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和張大千同鄉的邱笑秋先生,繼承了這一繪畫傳統,主要以藏區(尤其是四川藏區和香格里拉藏區為代表),創造出別具一格的“香格里拉畫派”。這位著名的畫家認為,面對藏區優美的景色,他必須要用豐富的色彩表現出來,這超越了傳統中國畫的水墨程式,使用重彩深情地描繪藏區美景,從他的《秋色之戀(汶川縣臥龍)》等作品中不難看出,除了呈現以寫實為主的原始美、粗狂美、樸質美外,還達到了墨與色、具象與抽象的高度統一。邱笑秋先生將自己對高原美景的敬畏之心寄托在色彩上,創作出一幅幅佳作,將四川藏區的大好風景展現在觀者的面前。
二、表現手法的獨特魅力
表現手法是一個藝術家的標簽,不同的表現手法產生不同的藝術風格,藝術風格也會隨著藝術家的經歷、修養、內涵和自我的不斷升華而發生改變。比如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風格幾經多變,經歷了早期、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和立體派時期,特殊的生活經歷使得他的畫風一變再變,最后成為立體派的代表人物,也成為世界畫壇上一位巨匠,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眾多以四川藏族為題材的畫家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位畫家就是尼瑪澤仁。這位出生在四川巴塘的藏族畫家,用他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為我們展示了全新風格的唐卡畫。他在作品里保留了唐卡畫的夸張與裝飾造型、色彩鮮明等特點,并且融合了中國畫的線條和西方立體造型技巧,為唐卡藝術打開了全新的大門,這也成為了尼瑪澤仁獨特的表現手法,親手打上了他的烙印。在《歲月》《朝圣路上》等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除了表現手法的不同以外,畫家沒有單一地描繪雪域高原那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的高原美景,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人類的精神進行探索。在他的作品面前,你會感受到哲學的力量直達內心深處,凈化了心靈,讓你身心都得到釋放。在尼瑪澤仁的人物畫中,還有一個獨特的表現手法就是人物都安排的很渺小,這是因為藏族人崇尚自然,認為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不管是多么偉大的創造,都會在自然的力量前瞬間崩塌,所以人類要生存下去,首先就要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依靠精神的力量在青藏高原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頑強地生活下去,這種思想貫穿了整個藏族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這種精神在他的作品《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有故事的土地》中都有鮮明的展現。這位偉大的畫家經過一生不斷學習和探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資源,豐富了四川藏族題材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值得我們去尊重與學習。我們不僅要學習繪畫技法,更要學習那種對客觀生活的理解,結合民族傳統,展現現代中國畫藝術風格,對藝術無畏的探索精神。
地域性賦予了繪畫生命和靈魂,也注定了不同地區的繪畫題材表現形式各不相同,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禮物,是藝術家們可以盡情展示的舞臺。畫家們用他們的藝術語言,將這片美麗的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領略到中國的美好山河。
參考文獻:
[1]尼瑪澤仁.中國書畫:水墨人物[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2]王瑋.中國當代名畫家[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2.
[3]王瑋.岸芷汀蘭——王瑋作品集[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
阿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