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銓作為我國繪畫歷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全球繪畫文化歷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結合《喜鵲登梅》這幅作品的繪畫內容,文章首先介紹了作者沈銓的相關情況,其次對作品的由來進行了分析,并在最后對作品的文化藝術特色進行了鑒賞,希望能夠有效提升作品鑒賞水平,為后世山水花鳥繪畫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同時也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創造條件。
關鍵詞:沈銓;作品鑒賞;喜鵲登梅
沈銓出生于江南地區著名的水鄉古鎮,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后人們對他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依然溢于言表。沈銓在我國清代文化藝術殿堂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不僅僅是因為其文化藝術成就本身的光芒,更是由于其在海外游學期間將傳統文化傳播出去,為世界民族之林增添了一縷陽光,更是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影響世界奠定了良好的條件。為了進一步分析《喜鵲登梅》這部作品,現就作者的具體經歷介紹如下。
一、作者簡介
沈銓,字衡之,湖州市德清縣人,清代著名畫家,以花鳥畫尤為見長。沈銓幼時家貧,隨父親學習扎花并以此度日。20歲之后,沈銓開始接觸繪畫,并逐漸入門,將其作為自己的新的營生。從畫風特征上來看,沈銓的繪畫風格師承黃荃,同時也承襲了呂紀的風格特點。他十分擅長花卉、翎毛等細節的捕捉,尤為擅長繪畫仕女圖。在雍正九年時,受到日本天皇的邀請,沈銓帶著自己的高徒東渡,開始潛心研究繪畫藝術,這個時期經過多年的創作與感悟,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藝術風格體系,創“南蘋派”。作為“南蘋派”創始人,其繪畫風格十分精細巧妙,受到了當時日本地區廣泛的贊譽,被稱之為“舶來畫家第一人”。這個時期拜入他門下的優秀畫師也逐漸增加。日本江戶時代的許多畫派都受到沈銓繪畫藝術魅力的影響,其中圓山應舉最富有盛名,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
在日本成名后沈銓衣錦還鄉,這個時候其盛名早已經傳遍京城的大街小巷,朝廷下旨要求沈銓作畫上貢。這個時期,沈銓創作了大量的宮廷作品,其中較為有名的就是《花蕊夫人宮詞意》,受到了當時乾隆皇帝的喜歡。后來,他陸續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一些弟子繪畫的作品,大多數都被選為朝廷貢品。晚年時期,沈銓也一直研究書畫藝術,甚至在81歲的時候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在1762年,沈銓在南頻府逝世,其子繼承了家業,入室弟子離開沈宅,削發為僧,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繪畫當中。
二、《喜鵲登梅》作品由來
(一)作品意象由來
傳說喜鵲并非凡鳥,而是天宮中的仙鳥,被稱之為“鵲兒”。每年,在農歷的七月七,就會有大量的鵲兒聚集在一起,為牛郎織女牽線搭橋,讓他們能夠相匯在一起。由于某年牛郎對織女說,玉帝排下金牛星下凡,大地上有了綠蔭但是還沒有花木,所以人間依然沒有那么美麗,而這句話恰巧被鵲兒們聽到了。隨后,鵲兒回到了天宮,將牛郎與織女的對話傳達給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十分心疼織女,同時也希望能夠在人間落得一個好的名聲,所以就將天宮中的花種賜給了鵲兒,不過,梅花是王母娘娘的心頭最愛,所以唯獨留下了梅花沒有賜給人們。所以,人間百花齊撒,而唯獨冬天沒有花兒,只有春、夏、秋三個季節才有。鵲兒們十分心疼人間百姓的疾苦,同時也知道寒冬對于人類意味著什么,希望能夠在每年的寒冬臘月也可以看到哪怕一朵花兒,所以希望王母娘娘能夠答應將梅花賜給人間,但是王母娘娘始終沒有答應。后來,鵲兒們偷了一株梅花種子,將其放到了人間,至此,人間才像天庭一樣有了花開四季,有了勃勃的生機。
然而,這件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勃然大怒,將鵲兒囚禁了起來,綁上了雙腿以示懲戒。后來,鵲兒也逐漸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只能夠蹦蹦跳跳地走。王母娘娘害怕鵲兒會跑到人間去,把這件事情說出導致自己丟了面子、壞了名聲,所以將鵲兒關了起來。這個時候,專門管理天宮鳥類的神明知道了,十分同情其遭遇,就偷偷救出了鵲兒。
鵲兒被救出后就回到了人間,這個時候正值寒冬臘月,梅花競相怒放。看到這一幕,鵲兒十分高興,在樹上嘰嘰喳喳唱個不停,而鵲兒所站的這柱梅花正巧是一富貴人家院子里的梅花,被一個要出嫁的小姐瞧到了。鵲兒的叫聲嘰嘰喳喳,引起了小姐的關注,她笑著告訴丫鬟:“你看,這鳥我從未見過,嘰嘰喳喳好不熱鬧,聲音如此動聽。”邊說,邊把手邊的紅紙用剪刀做出了鵲兒與梅花的造型,“不知這是什么鳥啊?”丫鬟笑著說,“小姐,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這鳥兒又似有緣分,不如就叫喜鵲吧”。就這樣,喜鵲的名字被人間記下,其與梅花配對,寓意吉祥,常被用于男婚女嫁的日子,成為尋常百姓家的吉祥、祝福的代表。
(二)作品創作背景與特征
喜鵲登梅是我國典型的神話故事中由來的典故,其具有寓意吉祥的特征。沈銓之前許多繪畫藝術大師以及民間的匠人都采用過這個主題進行創作。沈銓在創作這幅作品之前,曾經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也融入了自己多年來對于繪畫藝術的理解和感悟。《喜鵲登梅》寓意吉祥,有“喜上眉梢”的同音說法,在我國常被用來表現吉祥、祝賀,所以民間婚嫁喜事中常常會看到喜鵲與梅花的影子。在該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沈銓跳出了傳統的繪畫模式,不再關注喜鵲與梅花的個體,而是嘗試將兩者融為一體。在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早春還沒有融化的雪附著在上面,兩只喜鵲抬著頭,望著空中的伙伴,這不但表現了對于未來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也讓整幅作品的視覺效果上移,更好地展現出梅花姿態的優雅與美感。除此之外,本作品十分重視折枝、留白的技巧,構圖十分簡練而精妙,既沒有對梅花進行過分雕琢導致喧賓奪主,同時也沒有過分突出梅花的形狀而喪失了早春期間的朦朧美感,可以說拿捏得恰到好處。
三、《喜鵲登梅》作品鑒賞
《喜鵲登梅》這幅作品寓意吉祥,而吉祥是眾多畫家最喜歡的寓意和主題,當然沈銓也不例外。在這幅作品中,沈銓傾注了自己對于吉祥的認知與情感共鳴,同時也體現了極高的文化藝術氣息氛圍和藝術審美價值。為了進一步完善《喜鵲登梅》這幅作品的鑒賞價值,筆者試著從繪畫風格、藝術特征以及意向特點三個角度對作品進行賞析。
(一)繪畫風格
繪畫風格方面,沈銓的許多作品都擅長采用墨水進行全局輪廓的勾勒,然后利用多種色彩進行拼接,提升繪畫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這種繪畫藝術風格在專業領域被稱之為“卡諾”。卡諾風格在日本的繪畫藝術文化領域掀起了一場改革的風潮,不但為當時的繪畫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同時也對傳統的繪畫模式進行了徹底的顛覆。從客觀上來看,雖然沈銓后來回到中國,沒有一直留在日本,但是其繪畫風格與藝術習慣卻直接影響了日本一代畫家,對于江戶時期的日本文化藝術風潮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是其許多作品至今被日本人收藏的重要原因。《喜鵲登梅》這幅作品集中表現了沈銓深厚的色彩控制功底以及良好的線條勾勒水平。畫作中表現出了艷麗的色澤,賦色極其考究,同時展現了構圖之巧,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優秀化作。在繪畫花鳥時,沈銓十分注重寫實風格,所以本作品也具有十分嚴謹的畫風,每一只喜鵲的造型都十分精準,頗具自然狀態下的美感。從整體構圖上來看也符合當時宮廷繪畫的要求,所以這幅畫作也得到了皇室在內的大多數人的贊譽。
(二)藝術特征
在進行《喜鵲登梅》這幅作品的藝術特征分析之前,不得不提到沈銓在長期教授畫法時的故事。這個時期沈銓就已經掌握了色彩艷麗的寫實主義畫風,這種畫風得到了日本當地上到國王將軍、下到普通老百姓的喜愛,甚至出現了社會各界競相追求其作品的場景。這個時期他的作品細密精致,構圖上十分考究,這種獨特的工筆繪畫形式也對當時的日本文化體系產生了不小的沖擊。這個時期他的畫被視為瑰寶,許多日本人推崇他、模仿他,當時他在長崎創作了至少5幅大型壁畫,但是在二次大戰中無一得到保存。在歸國的時候,日本國王還送給他許多禮物。在日本期間,他還親自將畫法傳授于日本畫家,讓他們能夠代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藝術風格,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花鳥寫生畫派,這也是沈銓回國后期繪畫藝術依然得到日本廣泛贊譽的重要原因。從時代的角度上來看,沈銓的花鳥繪畫藝術達到了東亞乃至全球的巔峰,其獨特的構圖意識與技巧也成為經典被傳承至今。
(三)意象特點
繪畫意象中最受到畫家追捧的當屬吉祥的物象。其中,梅花作為最早開放的花卉之一,也被畫家寄予了豐富的寓意。在《喜鵲登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積雪依然有早春的痕跡,天氣依然寒冷,但是梅花已經按捺不住,率先綻放了生命之花,這種毅力不但象征著堅持不懈,同時也寓意吉祥,給寒冬帶來了些許溫暖與喜樂。在本畫作中,有一樹梅花、一雙喜鵲,這象征著好事成雙,更預示在新年中能夠有個好兆頭,所以該畫作后來也被民間作為代表婚姻美滿、幸福的作品,被臨摹成多個版本在民間流傳,對于豐富我國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滿足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沈銓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同時也是奉獻給藝術的一生。在沈銓的文化藝術傳承過程中,他無視國籍,將傳統文化傳遞給了東洋日本,并將花鳥繪畫藝術的風采留給了江戶時期的日本,為當地的文化事業的發展與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反觀《喜鵲登梅》這幅作品,細細品味可發現,其無論是構圖還是用色都極其考究,表現的寓意也簡單易懂,十分符合清朝時期皇家宮廷的繪畫藝術定位與要求。從意象的角度上來看,喜鵲登梅也是一種對于吉祥的祈福和對于美好未來生活的向往,表現了作者對于吉祥物象喜愛的同時也極富有生活情趣,這也是為什么沈銓的作品能夠達到“雅俗共賞”的重要原因。研究沈銓不但可以豐富我國花鳥繪畫藝術體系,同時也能夠為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為中華民族特有民族精神的傳承提供思路與借鑒。
參考文獻:
[1]曹大瑞.喜鵲登梅[J].中國書畫,2018,(1).
[2]劉爽,謝小英.沈銓《喜鵲登梅》賞析[J].影像技術,2015,(2).
[3]張正義.沈陽故宮藏沈銓繪畫作品賞析[J].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1).
[4]呂傳彬.在日本古玩市場“淘寶”[J].東方收藏,2012,(2).
[5]陳鑫.沈銓繪畫藝術管窺[J].美術大觀,2006,(3).
作者簡介:
郝麗欣,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研究生,師從王明教授。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中國畫學會會員,中外美術研究院特聘美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