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師 潤鵬
摘 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美術史上曾出現過一個通過作品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流派——表現主義。其中,蒙克是表現主義繪畫領域的先驅和代表。他的作品表現性極強,用色主觀且具有象征意義,畫面中的人物被描繪得富有特點且極富情感。《生命之舞》
蒙克(1863—1944年)是挪威國寶級畫家,生于奧斯陸郊區普通家庭,一生命運多舛。他體會過喪母、喪姐之痛,就連他自己也險些被病魔奪走生命。1881年,他師從當地有名畫家克羅格學畫,于1889年獲得獎學金去巴黎游學,后逐步確立自己的風格,1892年參加柏林藝術展,但卻遭到了爭議,史稱“蒙克事件”。因此柏林展之后蒙克獲得了更多的關注,確立起在歐洲的重要地位。1909年后,他主要生活在家鄉挪威直至1944年病逝。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表現生命、愛情、死亡等主題的繪畫,最著名的是“生命組畫”,其中《生命之舞》(圖1)是這組繪畫中最后一幅且有代表意義和總結意義的名作。
一、獨特的畫面形態
(一)“十字架式”的構圖
平直的天際線和呈嚴格中心對稱的人物組合形式構成了十字交叉式構圖。我們慣常理解上認為這樣的構圖會給人呆板、單調乏味、僵硬的感覺,多數畫家都試圖避免這樣平均分割的方式。但是蒙克的很多作品都用到了這樣的構圖,例如《馬拉之死》《青春期》《哭泣的女孩》等。這樣的構圖搭配上蒙克作品陰森、神秘的畫面氛圍便能相得益彰。為什么蒙克偏愛用這樣的構圖呢?這就不得不從他的經歷說起:首先,蒙克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從小耳濡目染使他也深受基督文化的影響。其次,蒙克的父親由于受到喪妻、喪女的精神打擊,加之背上沉重的生活包袱等因素,精神出現了異常,繼而使他從宗教上尋獲心靈的慰藉。他不斷向蒙克灌輸畸形的宗教思想,教唆他信教,告誡他無論犯了什么罪過都會被投入地獄,遭受因果報應等。這令人恐怖的宗教理念讓蒙克不幸淪為了宗教狂熱的犧牲品。
(二)情節和人物
關于這幅畫的素材來源,蒙克有過這樣一段自述:“西班牙舞蹈家—法國—我走了進去……在大廳遠處的盡頭,硬禮帽的上邊。一個小婦人身穿淡紫色的牛仔褲在鋼絲上跳舞,并且空氣中彌漫著藍色的煙霧……當她發現我正望著她時,她似乎馬上戴了一副面具,兩眼向上看……我的思想中就會顯現出這幅畫。”這段經歷給了他靈感,其中人物和情節的安排則是他主觀意識的體現。
畫作的情節具有戲劇性:在月光皎潔的海邊,草地上正在舉行一場舞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最前排的一對年輕情侶,他們相擁著,陶醉在戀愛之中,用帶有節奏的步伐演繹著動人的舞蹈。站在這對情侶兩旁的分別是身著黑裙的老婦和白底花裙的少女,她們正在注視著這對男女。后方幾對年輕男女則在盡情歡舞,一位身著白底花裙的純潔少女在遠處注視著正前方的這對情侶。
最前排的人物均被刻畫得細致入微。如白裙少女皮膚細膩紅潤,表情和悅,身體朝向熱戀的情侶,手微微打開做環抱舞伴的姿勢,表現出一種對愛情的憧憬和羨慕之情。身著黑裙的老婦面部枯黃消瘦,表情陰冷,身體也朝向情侶,雙手緊握在一起,放在小腹前,動作顯得僵硬,表現出一種對戀人的嫉妒心理。正中間的情侶則擁抱在一起,雙目相對,面露陶醉的表情,表現出戀愛時的狀態。而后方幾組舞者表現得比較概括,如面部五官被省略了,動作簡單明了。正中的后方有一位偏頭注視著前方這對情侶的少女,作者概括地“點”了幾個圓點作為少女的五官即把她若有所思的神情表現了出來。
二、主觀的色彩和具有象征性的“符號”
(一)色彩語言
蒙克運用色彩主觀性極強,做到了既不完全脫離事實又能表現情感。畫面整體傾向冷色調,占比最大的有綠色、藍色、黑色等。草地的綠色和紅裙少女衣服的顏色形成一種補色對比,這種大面積和小面積的補色對比不僅使畫面觀賞性強,而且起到了將觀者的視覺引向中心人物的作用。作者通過將? ?白裙少女錯落地安排在畫面四處,利用色彩的關聯性很好地將整個畫面和情節統一起來,使得畫面緊湊協調,整體感強。老婦和少女穿著一黑一白的長裙,形成一種強對比的視覺效果。蒙克將她們服裝的顏色作為語言載體,使兩者的年齡、情感、心理等產生一種強烈的反差。其實這幅畫中很多色彩之間形成了一種呼應和對比的關系,例如大海的藍色和月光的橙色形成補色對比,左邊的白色與右邊的白色形成照應等。
(二)“符號”和象征
在畫面內容的深層含義表現上,蒙克運用了很多具有象征性的“符號”。色彩起著情感表達的媒介作用,例如:大面積的藍色和綠色象征著孤獨、陰郁、神秘。黑色則象征著恐懼和壓抑。紅色代表著血腥、成熟和強烈的欲望,對激情的渲染和熾熱的情感。白色代表無憂無慮,也是純潔無瑕的代名詞。
最前方的三個女人象征著女人一生中三個階段(青春期的懵懂純潔—成熟期的熱情奔放—老年期的黯然神傷)。中間的情侶舞者如膠似漆地相擁在一起,含情脈脈地注視著對方,在這里象征著一種美好的愛情。天空中的月亮與其在海上形成的倒影,被作者擬“神”化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一神似耶穌的形象象征著神的靈光照耀著整個舞會,人間的丑陋與美好、純潔與污濁在這里一覽無余并產生了鮮明的對照。在月亮旁邊,正中情侶的后方,一個身著白裙的少女孤單佇立在那里注視著這對情侶。她是誰呢?筆者大膽猜測,這或許是蒙克為了緬懷他逝去的姐姐而作的象征形象。舞會后方那三組男女其實象征著戀愛的三個階段(追求—曖昧— 熱戀),這其實象征著另外一種污濁的情感。穿白裙的少女象征著純潔,而黑裙老婦則象征著丑陋與嫉妒,正中身著鮮艷紅裙的女子則象征著熱戀時的激情和愛情曇花一現。
三、真摯的情感
正如藝術評論家所說:“畫家所描繪的是他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他的歡樂,他的憂患,是他的靈魂,是他從心里流淌的血液。描繪的不再是冰冷的事物,而是活著的人。這樣的圖畫才能點燃人類生命的激情。”蒙克通過繪畫表達生死、愛情、嫉妒的主題,向人們訴說著他的故事和心事。而《生命之舞》作為“生命組畫”的總結則綜合了組畫中所有的情感。
(一)生與死的詰難
在蒙克小時候,他的母親由于肺結核而撒手人寰,姐姐也因為肺病不幸英年早逝,他的父親因為喪親之痛、生活重負而出現了精神異常,甚至蒙克自己也差點因為感染瘧疾而受到生命威脅。他曾表示:“我繼承了人類最大的致命的敵人——肺結核疾病和精神病的遺傳。精神錯亂和死亡是滯留在我出生時的搖籃周圍的黑色天使并伴隨我的一生。”
畫面正中間那個身著黑衣的男士其實是指代蒙克自己,與他共舞的女伴則為他的女友圖拉。他把自己的形象刻畫得瘦弱,驚恐,這種“骷髏”形象有它的來源和象征意義:中世紀,文學和藝術中出現了一個不祥的題材——骷髏之舞,或被稱作“死亡之舞”。藝術家在版畫和壁畫當中描繪了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生者與死者共舞的場景,以此來提醒無人能夠逃避死亡的宿命。
正中間形如“骷髏”的男人具有蒙克和死神雙重身份。蒙克把自己與死神“畫”為一體,表明了他由之前對死亡的恐懼到克服這種心理的轉變。“死神”(蒙克)在這個舞會中充當著領舞者的角色,帶領著人們走向生命的歸宿——死亡。他意在說明不管是什么年齡的人,不管是男人女人、好人壞人都始終逃脫不了終有一死的命運,告誡我們要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二)愛恨情仇的糾葛
在經歷了上一段失敗的愛情之后,1897年,蒙克與圖拉(即身著紅裙的女人)相識并相戀,但圖拉“壓迫式”的愛意和他對婚姻的抗拒故而導致兩人感情破裂。1900年,蒙克離開了圖拉,但她糾纏不休,為了逼迫蒙克與自己和好,竟然上演開槍自殺的“苦情戲”。蒙克竭力阻止卻導致手槍走火,因此而受傷。
在畫中,圖拉癡迷地看著蒙克,用手勾住他的脖子。蒙克則面露僵硬的表情,仿佛被壓迫得喘不過氣一般,他試圖用手推開圖拉,卻顯得無能為力。但對于蒙克這樣一個神經癥患者(遺傳和心理打擊雙重因素所致)而言,他卻選擇一邊抗拒愛情,一邊表達著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如左邊的少女具有純潔的心靈,姣好的容貌,她正是蒙克心中理想伴侶的形象。為了表達對她的喜愛,他還特意為她繪上(贈送)一株鮮花,綻放在她的身旁。與之相對的身著黑裙、面帶愁容、內心充滿嫉妒的丑陋婦女則是他討厭和排斥的女人形象。
蒙克是一個愛恨分明、嫉惡如仇的人。右方侵犯女孩、面露猥瑣表情的“綠臉”男人,是他參照昆納·海伯格所描繪的。因為蒙克從蛛絲馬跡中察覺到他私下里與圖拉有染,于是對他產生了憎恨之情。丑化情敵,不僅是在表達對他的厭惡感,可能也是對拒絕圖拉、割裂關系所做的解釋。他考慮到這段“丑聞”不便聲張,故就借這幅畫暗示。
蒙克的一生是苦難、傳奇和對藝術不懈追求的一生。他通過《生命之舞》表現出了成熟的藝術風格和內心真實的情感。文章通過作品的構圖、情節、符號、色彩和情感并聯系作者的出身、經歷等方面較為透徹地分析了作品,從而大致領會到了這件作品的外在美和精神內涵,引發了我們對生命、愛情、和死亡等話題的看法。
參考文獻:
[1]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JP.霍丁.蒙克[M].呂澎,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3]馮鋼.藝術符號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
[4]阿恩·愛格尤姆.蒙克[M].宋紅梅,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9.
[5]愛德華·蒙克.蒙克私人筆記[M].冷杉,譯.北京: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6]卡倫·霍妮.我們時代的神經質人格[M].楊曉嫻,譯.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