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海
摘 要:博古畫是中國傳統繪畫題材中的一個獨具特色的畫題與創作樣式,文章通過梳理博古畫的發展史,并將不同時期的博古畫置于歷史大背景中加以觀照,剖析其審美嬗變及民族審美文化心理,進而抽繹出其優秀傳統元素并運用到當代藝術教學中去,分析其藝術價值以使其服務于當前多元文化發展的新時代,進一步增強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關鍵詞:博古畫;審美嬗變;民族心理;價值思考
在中國美術史上,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畫面中描繪古器物元素符號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采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上的紋飾,以及漢畫像磚與石上的博古圖案,但以表現博古器物為題材的中國畫在唐宋之后始興,本文研究的即為中國畫范疇的“博古畫”。其通常指摹寫古代青銅鼎、簋、鬲、瓶等器物的中國畫作品,又稱作為博古圖、鐘鼎畫,狹義是指以摹寫青銅鼎彝等器物為主體的中國繪畫作品,廣義是指含有博古元素符號的中國繪畫作品。博古畫在古代主要是為了摹寫器物形狀,記錄當朝文化,在當代則有了普及傳統文化知識與博愛精神的意義。
一、博古畫的發展史
在中國繪畫史上,博古畫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題材,自唐宋興起后,博古畫的圖像層出不窮,其內涵與外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同。
(一)博古畫萌芽時期(唐、五代)
表現博古題材的中國繪畫藝術:“始于宗教的禮佛供花,多見瓶插蓮荷,其‘不枝不蔓,著而不染的形象,具有特殊寓意?!盵1]據明代《清河書畫舫》中記載南宋收藏家司德用家所藏的卷軸畫中有一幅唐代湯子昇的《博古圖》,而遺憾的是沒有對作品內容的詳細記載,關于這幅作品的描述僅四個字“博古圖佳”。舊傳為南唐人物畫家周文矩所作《水榭看鳧》中,侍婢手捧長頸瓶即為博古題材,內插折枝梅,盡顯優雅儀態。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唐代孫位的《竹林七賢》《高逸圖卷》中也有博古題材描繪。這個時期的博古題材表現較少,可視為萌芽時期。
(二)博古畫獨立時期(兩宋)
宋代時出現專門的博古圖,即描繪古器物圖像之作,王黼撰《宣和博古圖》是其早期代表。蔡絳《鐵圍山叢談》曰:“李公麟,字伯時,最善畫。性喜古,取生平所得及其聞睹者,作為圖狀,而名之曰《考古圖》。及大觀初,乃仿公麟之《考古》作《宣和殿博古圖》,則書踵李公麟而作,非踵黃伯思而作,且作于大觀初,不作于宣和中。” [2]從蔡京之子絳所記目睹可知,宋代的青銅器等博古器物“模繪圖形、勾勒銘文、考釋文字”的創制既奠定了古代青銅器研究的基礎,也促進了博古題材在中國畫中的應用?,F存該時期最早的博古畫是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北宋董祥于崇寧元年(1102年)所作的《歲朝圖》。在中國畫中的應用,這一時期博古畫主要在人物畫中作為次要審美題材呈現,如馬和之的《月色秋聲圖》等。
(三)博古畫發展時期(元明)
這一時期,博古畫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表現文人博古場景的“博古圖”,一類是在人物畫中的次角“博古題材”。如明代丁云圖的《羅漢》人物畫中“案上白瓷觚插蓮花供養,旁置香爐與書冊。透型湖石旁栽木蘭與翠竹,奇石平臺擺置靈芝盆景,內盛雨花石”。[3]又如元劉貫道《消夏圖》等,其畫中亦皆有博古元素的描繪。
(四)以拓繪為主的博古畫高峰時期(清代、民國)
清乾嘉年間,伴隨著金石學熱潮而興起的博古畫也進入興盛時期。清道咸以后青銅鼎彝研究之學蔚然成風,馬起鳳、達受開創了金石全形拓,為博古畫增添了新的金石元素,如美術家薛永年所言:“受西畫與攝影的影響,據《前塵夢影錄》記載,先是道光間嘉興馬起鳳發明了有立體感的全形拓,后經畫僧六舟發展,囊括素描觀念、傳拓技法與剪紙功效的全形拓開始風靡朝野,用全形傳拓古器物補以花卉的博古畫,也隨之興起?!?[4]任薰、朱偁合作的《博古畫會四條屏》(1872年)可為拓繪結合博古花卉的早期代表,其后比較知名的海派博古畫,大致是在古器物拓片上直接點染花卉并盛行。這一時期博古畫家有吳大澂、黃士陵、任伯年、吳昌碩等。
(五)以水墨為主的博古畫轉型時期(現代)
新中國成立后,拓繪博古畫的發展趨緩,手繪博古畫以寫意為主,其作品多不用拓片,而是直接創作古器物,將瓶罐鼎彝與折枝花卉一氣用水墨勾勒而成,將文人的儒雅情趣以及“富貴壽考”“吉祥長壽”的美好愿望,推入了更為自然的優美境界,體現出獨立的審美情趣。有影響的畫家有齊白石、孔小瑜、田世光等。
二、博古畫的審美嬗變
在中國繪畫史上,博古畫主要有手繪與拓繪兩種,表現的博古元素符號視其在作品中因經營位置和表現主題不同,其審美價值亦不同。
重金石文物資料價值的博古圖。以于北宋編纂的《宣和博古圖》為代表,這類博古圖意在描摹原器,以其文物資料價值為主,藝術審美價值為次。
人物畫中以人物描繪為主體的博古題材,有審美情趣而不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這類繪畫中不是以青銅器為主體來描繪對象,表現的是人物故事,畫面中博古器物雖有一定的審美意趣,但不具獨立的審美價值。如宋代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清代華喦的《金谷園圖》等。
金石文物資料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相融合的金石題跋類博古畫。這類繪畫特點是以青銅器為表現主體,用手繪、全形拓或拓繪結合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金石器物,并對金石器物的考證文字運用書法題跋的形式來完成畫面,使其形成具備獨立審美價值的“全形、博古”藝術,如六舟《彝器全形拓四條屏》、黃士陵《丁子鼎全形》等。著名美術家薛永年稱這種作品是“把拓與繪結合為一,既利用了傳統資源,又賦予了新的意蘊,以獨特新穎的形式,實現了‘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的創造?!盵5]由此形成既具有金石文物資料價值,又具有審美價值的拓繪博古畫。
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手繪博古畫。這類作品的特點是以全部手繪或者繪拓結合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鐘鼎彝器,在此基礎上補畫花卉蔬果而相互配置構成畫面,形成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博古畫。
三、民族審美文化心理
博古畫發展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支撐,因而“博古畫”發展成為獨特的民族繪畫形式。
(一)中國人的“崇古”情懷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紛紛推出古人以尋求理論支持,如儒家以西周的禮樂制作為楷模,墨家則追到更古的夏朝。由人及物,中國先賢對于古文化有一種天然的崇拜,對于以青銅器為代表的古器物的尊崇自是不言而喻的。
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說》中提到:“先王之盛德在于禮樂,文士之精神存于翰墨。玩禮樂之器可以進德,玩墨跡舊刻,可以精藝?!笨芍^動中肯綮,把賞玩古器物與個人修養聯系起來。
(二)文人對禮器的重視
商周時期文化的主要代表就是青銅器。當時的鼎主要作用就是禮器、祭器,禮器象征的是秩序。漢何休注所說的“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鼎成了權力象征。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治理國家的主要理念,而“禮”則是儒家治國的核心理念之一,禮器則是“禮”的理念的實物化象征,所以,此后的歷代文人莫不對禮器懷有崇敬之心。
(三)中國古代士人階層的文人情懷
當儒家文化占據了統治地位以后,“書齋生涯”便成為士人生活中的常態。古器物和書籍與文人追求的氣息相通,所以便成為文人們案頭賞玩的熱衷之物,“博古”與“尚文”自然融入士人情懷。
四、在當代藝術教學中價值和思考
博古畫在新的時代應有新的要求和創新,在藝術教學中有重要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表現題材的拓展與審美趣味的豐富,當代博古畫創作亦應“筆墨當隨時代”。一方面傳統博古畫表現題材以博古花卉為主,為適應時代審美要求進一步拓展題材范圍,可融入反映現代文化生活的時代符號;另一方面,進一步豐富博古畫審美趣味,傳統博古畫偏重于個人情趣的抒發,缺乏時代宏大主題的展現,今天的博古畫要緊扣時代脈搏,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聯,展現時代風采。
在表現形式與手法上,當代博古畫與時代文化發生碰撞與融和。一是繼承傳統形態的手繪、拓繪相結合的方法,二是共融中西形態的水墨、彩繪的方法,三是加入現代派藝術表現手法及解構與重構等原理并使傳統與現代手法相結合的方式,讓博古畫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在應用范圍上,多領域拓展,多角度講好中國故事。博古畫除在繪畫領域表現,還可在影視、網絡等視覺媒介中加以傳播,多元呈現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
通過梳理和分析博古題材的中國畫發展史,并將其置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加以觀照可以看出,其內涵與外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同,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深入剖析其審美嬗變及民族審美文化心理等,進而抽繹出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分析其在當代藝術教學中的價值并用于藝術創作中,從而從客觀上全面認識博古畫,深入一步發掘其與其他藝術門類的文化關系,進一步推動、啟迪當前多元文化視野下的藝術創作,并賦予博古畫以新的時代內容,以傳統的藝術再現形式來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力。
參考文獻:
[1][3]林莉娜.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M].臺灣:故宮博物院,2018:16,42.
[2]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圖[M].揚州:廣陵書社,2010:1.
[4][5]澳門藝術博物館編.與古為徒:吳昌碩書畫篆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87,86.
作者單位:
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