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芬芬 熊維偉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及普及化發展,研究生(包括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隊伍也不斷擴大,由之伴隨而來的科研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問題等引發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已經不容忽視。尤其是理工科類研究生,需要面臨更大的科研壓力。由于大多高等學校心理健康問題只注重本科生群體,忽略或較少關注研究生群體,對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引導手段。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強健身體,同時也會對研究生的心理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本文主要從體育鍛煉方面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體育鍛煉;研究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1-0123-002
隨著研究生的擴招,截止2017年,我國研究生人數已突破200萬人[1]。如此龐大的研究生數目使得研究生在學業、就業、經濟以及情感等多個方面都倍感壓力。而這種長期的高壓嚴重威脅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少部分人甚至選擇了輕生,無論給家庭還是給社會都帶來了沉痛的打擊和巨大的損失。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緩解研究生壓力已成為全社會范圍內亟待解決的問題。
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首先要弄清楚研究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對于更加注重科學實驗和創新思維的理工科類研究生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科研壓力。研究生階段是培養科研能力的關鍵時期,相比于本科階段學習書本中的已有知識,研究生需要探索發現新的知識,許多高校不僅要求研究生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還要求撰寫及發表一定水平的科研論文。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從本科生到研究生角色的轉變,不斷儲備科研知識,期間可能由于科研進展緩慢而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其二是就業壓力增大。由于大規模的擴招導致人才供大于求,尤其在大城市這種情況較為普遍,而目前我國大多企業缺乏研發部門,進而在招聘時更加傾向實用性和經濟性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就業崗位競爭激烈。博士研究生由于專業性較強,很難被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所取代,但同時也限定了其窄的就業領域。目前我國博士研究生主要是就職于科研機構或高校。近些年,由于高校崗位需求減少,再加上博士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博士畢業生就業面臨嚴峻的問題。這就要求博士研究生獲得更豐碩的成果或更完美的履歷。其三是經濟壓力。在我國現行的研究生教育體制,主要是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體制。然而,和發達國家相比,在研究生待遇方面差距較為明顯(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國外研究生基本不用為生活發愁。在我國,除中科院等部分研究機構外,大多數高校提供的補助費用有限,研究生面臨較大的生活壓力。從年齡構成看,我國碩士研究生平均年齡為22-25歲,博士研究生平均年齡為26-30歲,正處于婚戀、生育高峰期,研究生在經濟方面的要求已經嚴重影響科研工作及生活質量。自2014年以來,國家在研究生獎助學方面加大了投入,高校每年會按照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科研工作量發放不同額度的獎學金,但也僅有獲得較高等級獎學金才能基本覆蓋學費和生活費。較大的生活壓力,使得研究生心理健康面臨巨大挑戰。其四是情感壓力,研究生階段由于繁重的科研任務,長時間工作在實驗室,面臨親情或感情方面的缺失,再加上封閉狹窄的交際圈,個人情感壓抑,焦慮情緒無法有效疏導。
針對上述引起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一些研究者們也提出了相應的舉措[2],主要包括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詢防御體系、引導研究生進行自我調整、發揮導師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等。然而,上述措施雖然有一定的建設性,但對于解決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從上述根源問題著手,切實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另外,還需要針對研究生本身心理素質、精神面貌開展相應的活動,加強引導。眾所周知,體育鍛煉既能強健體魄,又能對人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的影響,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狀況[3]。
體育鍛煉能有效地磨練人的精神,發展人的心理素質,對人的心理健康,心理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目前各個高校都有開設針對本科生的體育課程,且品類齊全,內容豐富,既有多種球類運動如網球,羽毛球,足球,籃球,排球等,也有身體表現類運動,如形體健美、瑜伽、體育舞蹈、健美操等,另外還有武術、散打等對抗性運動。另外,本科生相對富余的課余時間,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己喜愛的體育鍛煉。然而對于研究生,高校及科研機構并沒有針對其而開設的體育課,學生沒有機會通過課堂進行體育鍛煉。另外,除了課程的學習外,研究生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到科研、實習等工作中,而主動投入到體育鍛煉的時間和人數卻不是太多,研究生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這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相關學者針對體育鍛煉與研究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開展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我國研究生的生理健康情況較好,但心理健康較差的研究生占比達到了56.91%[4]。因此,針對研究生群體的健康問題,應將研究重點聚焦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方面。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主要針對理工類研究生)來探討如何通過體育鍛煉來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
1 重視體育鍛煉對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和維護研究生心理健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體育一般具有艱苦、疲勞、緊張以及競爭性特點,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伴有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可以讓研究生養成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思想作風,培養自覺性、堅定性和良性競爭意識。這些心理素質有利于形成開朗的性格,堅定的意志和充分的自信心。(2)減輕或消除緊張、焦慮和抑郁。體育鍛煉具有樂趣性,體育活動能直接給人愉悅,并且在活動的過程中得到樂趣,能夠降低緊張和不安,從而調節研究生的情緒,改善心理健康。(3)體育鍛煉可以促進人腦清醒、思維敏捷。這有利于研究生開闊思路,促進創新思維的形成。(4)理工科研究生每天需要做大量的實驗,這也是繁重的體力勞動。體育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臟功能,改善呼吸系統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因而有利于研究生順利開展科研活動,減輕研究生心理負擔。(5)通過形式多樣的體育鍛煉來增多研究生與外界的交流和接觸,進而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
2 高校科研機構積極引導研究生體育活動
建議高校及科研機構等有關方面高度重視研究生體育鍛煉及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并采取開展形式多樣的研究生體育活動,可適當開設研究生體育課程或組織相關體育活動。大力開展倡導研究生體育鍛煉,利用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來促進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經常進行籃球、排球、足球等團體運動,可以讓人改變孤僻習性,逐步適應與同伴的交往,團結互助。經常參加游泳、溜冰等運動項目,則有利于學生克服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逐漸消除膽怯、自卑的心理障礙。而像太極等舒緩的運動項目則對調節神經活動,增強控制能力,克服急躁沖動的弱點有一定的益處。形體表現類運動,如健美、瑜伽、體育舞蹈、健美操等,可以通過身體的表現抒發情感,緩解抑郁,增強自信,表達自我,促進心理和諧,達到身心鍛煉的效果。
3 研究生導師促進研究生參加體育鍛煉
在整個研究生生涯中,導師無疑是對研究生影響最大的人。作為導師不僅需要在科研上給予研究生充分的指導,還應該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了解學生的實時心理動態,鼓勵學生在合理安排時間的前提下,積極參加多種形式的體育鍛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給予研究生參加體育鍛煉物質及精神支持,促進研究生參加體育鍛煉。包括適當組織參加各類體育活動、資助實驗室運動開支等。
4 利用校內體育活動調節學生心理狀態
形式多樣的校園體育活動,如校、院、班的趣味比賽、登山和越野跑等集體活動,不僅可以充實研究生的業余生活,還能調節研究生的學習、人際交往,增強人群凝聚力。通過定期舉辦研究生運動會,經常舉辦足球、籃球、排球等團體類的體育比賽等方式也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此外,應盡量鼓勵研究生利用業余時間進行體育活動。高校及科研機構也應盡可能的為研究生開展體育活動提供便利。比如完善體育設施,包括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館、乒乓球館、健身房及健美操場館等。免費開放提供給研究生使用,促進研究生群體更好地參與體育鍛煉。
5 結語
研究生是一群高學歷、高智商的社會群體,是我國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的骨干和棟梁之材。我們必須充分關注和重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力開展研究生體育鍛煉活動,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這需要教育部門和高校科研的支持,導師的積極引導,還需要研究生個體的努力配合。總之,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態,是為社會、國家培養出更多綜合高素質人才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崔延生,付婷婷,譚智敏等.發揮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作用的探索與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62-63.
[2]王國領,王雪梅.研究生壓力狀況及心理健康教育[J].醫藥論壇雜志,2018(39):9-12.
[3]楊天慶.體育教育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1):105-108.
[4]夏祥偉,毛麗娟,黃金玲,楊劍,劉單,賈璐.中國高校研究生體育鍛煉與全面健康的相關性.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