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是農歷的小年。在公主嶺市雙城堡鎮弓棚子村文化活動室分紅現場,村黨支部書記于文學念著分紅名單。冬日和煦的陽光灑在小廣場上,2張條形桌子上成捆擺放著給大伙發放的分紅款,比暖陽更讓村民覺著暖心的是,今天大家領到了這一年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分紅款。大伙說著笑著,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這一天,全村56戶村民領到120余萬元土地入股分紅款,古老的土地為農民創造了不一樣的紅利。
“真是祖祖輩輩做夢也不敢想的事讓咱們趕上了。”“我們大伙更加有信心了,今后還得擼起袖子加油干!”村民們都喜笑顏開。
弓棚子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里人均耕地面積少,經營分散,長期以來村民致富路子狹窄。2017年3月,在村黨支部牽頭下,承霖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他們深入農戶調研走訪,通過征求干部群眾意見、聽取群眾訴求后,推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節約化生產、精細化管理、現代化運營。鼓勵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將最大利益讓給村民。當年,43戶農民入股,糧食獲得了大豐收,合作社凈利潤達到25萬余元。入股合作社的成員,得到了比轉租高兩倍以上的收入,每公頃4000元本金加上每公頃分紅5500元的分紅獎勵,最終入股合作社成員每公頃土地得到了9500元的收入。2018年,只用了3天時間,合作社就簽訂入股土地116公頃,轉租土地115公頃。種植大豆170公頃,玉米60公頃。大豆收割完畢就以1.75元/斤的價格出售。2018年入股土地每公頃應得到高達10500元的收入,又一次驗證了農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農民的收入更高。
這種經營模式一方面降低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一部分農民在合作社參加生產經營,大部分農民外出打工,增加了農民的雙向收入;所有流轉的土地,全部實行機械化耕種,大型機械收割。組織農機外出作業,增加合作社的經濟效益。
“我把2.4公頃土地租給了合作社,這兩年分紅就領到5萬多元,旱澇保收。”合作社社員王大威一邊數著錢一邊說:“通過合作社,我們農民整體收入大大增加,好處就是剩余的勞動力可以外出打工、種大棚、搞養殖,還有一些沒有這些產業的勞動力,可以在地里打工,增加收入。我常年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合作社對我們來說太好了。”
“通過兩年來的合作社經營,我們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得到了村民的認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后,我們要整村推進,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甚至數字化作業。下一步,合作社將發展養殖和溫室棚膜建設,建設有機綠色蔬菜基地,笨榨豆油生產基地、燒酒基地,實現種植、休閑、采摘多樣化發展。以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為發展方向,增加經濟收入,實現以合作社為龍頭,村民共同致富。”合作社理事長王顯武信心滿滿地說。
(本刊通訊員劉馨璐曲育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