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昊
摘 要:校園一卡通是智慧校園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最近兩年,基于NFC技術的虛擬校園卡被開發和廣泛應用。然而,在部分情況下虛擬校園卡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人體生物識別技術的身份認證方式,可以使校園一卡通系統更加便捷,同時也能提升系統的安全性。
關鍵詞:虛擬校園卡;人體生物識別技術;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3-0037-02
0 引言
校園一卡通在我國高校已有了近20年的發展歷史,傳統的實體卡在發展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比如卡片容易損傷、丟失,而補辦校園卡需要一個掛失——重辦的周期,在這段時間內,學生無法借書,無法在校進餐,可謂是“寸步難行”。而虛擬校園卡幾乎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而且相較于實體卡,虛擬卡的成本大大降低,卡片信息也能即時更新。然而,基于NFC技術的虛擬校園卡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像浴室這樣的地方,手機無法使用,在一些證明身份的場合,虛擬卡也不如實體卡容易被接受。生物識別技術,則可以有效規避“用卡難”的問題,為校園卡虛擬化提供了一條新的方向。
1 校園卡發展歷程及相關技術介紹
1.1 校園卡的發展歷程
電子校園卡在我國高校校園已有二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食堂卡、借書卡、學生卡多卡并立,系統相互獨立,以接觸式ID卡為載體。第二階段:校園一卡通系統出現,校園卡的管理效率大大提升,卡片成本和人工成本也大幅減少,這一階段的校園卡大多基于非接觸式的M1卡,IC卡。但是此時的一卡通仍處在開發階段,功能僅限于身份認證和校內消費。第三階段:校園一卡通的功能逐步增多,業務相互整合,基本實現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園”。同時,校園卡的載體變得更加多元化,CPU卡,銀行卡,基于NFC功能的手機都成為可行的對象,這些變革推動了智慧校園建設進程。
1.2 RFID及NFC技術
RFID技術,即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原理是通過無線電產生的電磁場相互識別。NFC技術,即近場通信技術,是由RFID技術發展而來的一項技術,通過發送和接收短距離、高頻率的無線電,實現電子設備間的信息交換。相較于RFID技術幾十米的通信距離,NFC允許的通信距離較短,但是其能耗低、傳送速率快。再者,NFC也是一種協議,安全性高于RFID。[1]
目前,RFID和NFC技術已運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RFID在倉儲物流,銷售,圖書管理等方面已經顯示了巨大的潛力;而NFC技術在金融支付、交通、通信等多方面也嶄露頭角,值得一說的是,NFC技術幾乎成為手機“必備技能”,市場上超過8成的手機,均已擁有NFC功能。[2]
1.3 生物識別技術
生物識別技術,即光學、聲學錄入生理特征,再通過統計學分析比對特征,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個人身份的鑒定的一種技術。本文中采取人臉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靜脈識別技術三種技術作簡要介紹。
人臉識別技術,目前有兩種主流方法。其一,特征向量法。此方法是通過識別臉部幾個固定點(如眉梢、嘴角)的位置、特征,再與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比對,從而“識別人臉”。其二,面紋識別法。此方法是先在數據庫中存儲面部模板,識別人臉時,將人臉所有像素與數據庫中的模板進行匹配。
虹膜識別技術是通過識別人眼中鞏膜、虹膜、瞳孔晶狀體、視網膜等結構,比對斑點、細絲、冠狀、條紋、隱窩等的細節特征而進行的一種識別技術。
靜脈識別技術,原理是人身體內的經脈分布基本沒有變化,所以通過識別經脈分布而進行身份識別。[3]
2 校園一卡通系統的概要設計
2.1 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校園一卡通系統的功能
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校園一卡通系統具有校內管理,金融消費,自助查詢的功能。[4]
其中校園管理有校內身份認證和校內消費兩部分。校內身份認證用于圖書館借書,上課簽到以及宿舍門禁。校內消費包括食堂,超市,醫院等處的消費。通過生物識別設計,可以實現無卡認證,無卡消費。
金融消費指的是校園卡與銀行卡綁定,一卡兩用,只需在銀行卡中存錢就可以在校內消費。當然,必須得在和學校合作的銀行中才能使用此項功能。
自助查詢功能可以在網上實現,通過與互聯網的連接,消費信息及時更新到互聯網上。學生可以在移動終端上用學生卡號登陸,并查詢身份信息,消費記錄。
2.2 校園一卡通系統的身份認證功能的實現
系統采用以下結構。(如圖1)“持卡人”通過互聯網上傳身份信息,并儲存在校園網中,消費終端通過讀取校園網中信息完成身份認證功能。
2.3 校園一卡通系統的結算方式
校園一卡通系統的結算方式如圖2所示,下面具體介紹各方功能。(1)學生(“持卡人”):可以在校方指定銀行存錢,銀行與校園卡綁定,所以可以直接用銀行卡中的存款進行校內消費。(2)商戶:可以在銀行扣除學生消費所用款項,并需要每日向學校提交消費報表。(3)銀行:需要每日向學校提供學生消費總表。(4)結算中心:分析商戶和銀行提交的報表,改進校內消費項目。
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一卡通系統優化了結算模塊,減少了人力物力,同時避免了諸如人工充值校園卡排隊等問題。
2.4 校園一卡通系統的支付流程
相較于傳統的刷卡支付,運用生物識別技術的支付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學生先從給定的三種生物識別方法中選一種進行識別,如若失敗,則重新進行身份認證。成功則繼續,消費金額如果小于X(上個月消費額的1/3)則直接完成,如若大于,學生需進行第二項認證,再成功即可完成支付。(如圖3)
3 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校園一卡通的局限及優勢
3.1 生物技術帶來的一些問題
隨著生物技術發展,人們將越來越多的期望加于生物識別技術上。但生物識別技術尚未發展成熟,仍然有不少缺點。
其一,生物識別設備較為昂貴,在所有終端都裝配生物識別設備對于高校來說將是一筆巨大的開銷,設備維護也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其二,將整個高校的身份信息全部錄入一個系統,在身份識別時對于系統的計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若計算能力跟不上,難么校園消費的速度將會大大降低,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食堂排隊隊伍大大增加。
3.2 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校園一卡通給校方帶來的問題
首先,傳統的校園一卡通系統將資金先存放于學校的賬戶之中,消費都通過學校賬戶,所以在“存款”這一環節。學校有了一部分沉淀資金,而虛擬校園一卡通系統不會產生這一部分資金,而是直接將錢存入銀行之中。
其次,校方與校外公司合作開發一卡通系統,可能造成信息泄露,而且無法直接掌握學生的消費信息。對學生可能造成身份信息泄露的危險,而對學校,則無法及時更新消費對象。[5]
3.3 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校園一卡通系統的優勢
(1)更高的普遍性:當校園一卡通系統不需要辦實體卡時,注冊一張虛擬卡就和網上注冊一個QQ號一般簡單。所以從學生到校內職工,再到外來人員都可以使更高的穩定性:生物識別技術最大優點就在于其穩定,部分生物形狀,如虹膜、靜脈終生都不發生變化,穩定性高。(2)更高的接用校園一卡通系統進行校內消費。(3)收程度:這三種技術運用非接觸生物成像技術,更容易被大眾接受。(4)更容易管理:相較于傳統的檔案管理,電腦管理,運用互聯網可以更加省時高效的管理身份信息,學生也能輕松查詢消費記錄。[6]
4 結語
鑒于NFC技術在校園一卡通系統上的廣泛應用,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校園一卡通系統似有累贅之疑。然而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校園一卡通系統更深刻地貫徹了“去卡化”的思想。NFC技術尚需要基于手機中的NFC功能,而運用此系統后,人們可以什么都不帶,暢行校園無阻。現在的校園,正逐漸走向更高的智能化,生物識別技術在校園一卡通系統中的應用無疑會是一次重大變革。
參考文獻
[1] 侯艷琪.NFC與RFID的聯系與區別[A].天津市電子學會、天津市儀器儀表學會.第三十二屆中國(天津)2018IT、網絡、信息技術、電子、儀器儀表創新學術會議論文集[C].天津市電子學會、天津市儀器儀表學會:天津市電子學會,2018:3.
[2] 韓露,桑亞樓.NFC技術及其應用[J].移動通信,2008(06):25-28.
[3] 張坤.說話人識別系統的硬件設計及相關軟件實現[D].吉林大學,2004.
[4] 王永明.校園一卡通系統的基礎平臺建設和應用功能分析[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09(01):101-105.
[5] 牟楊.高校虛擬校園卡取代校園一卡通的趨勢分析與展望[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7(03):121+123.
[6] 李鵬飛,淡美俊,姚宇顫.生物識別技術綜述[J].電子制作,2018(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