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起
鞍山市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實施“鋼都英才計劃”和“人才新政36條”為牽動,逐漸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全市人才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堅持不懈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是調動用人主體內生動力、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的關鍵所在。一是在管理機制上“放權”。持續推進人才管理權力“瘦身”,消除對市場主體的過度干預,減少對人才不必要的限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的決定性作用,讓用人單位在人、財、物上有更多的自主權。二是在評價機制上“放開”。改進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把人才享受的薪酬待遇、獲得的創業投資等作為人才評價重要指標,堅決杜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等現象,避免簡單地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決定身份待遇。三是在分配機制上“放活”。賦予企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自主權,探索推動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真正實現“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貢獻獲得一流的回報”。加快推進海城省級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試點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措施和經驗做法。
深入實施重大人才引進工程。堅持“賢不必圣人”的原則,引進那些知識淵博、善于運用理論成果解決實際問題、鞍山振興發展真正需要的人。一是堅持“雙招雙引”。按照“引進一個高端人才、帶來一個產業項目,引進一個產業項目、吸引一批優秀人才”的思路,把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結合起來,同步推動項目、人才和資本引進,加速催生新興產業,努力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二是堅持“靶向引才”。以“用”為本、注重實效,圍繞鞍山市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精準引進各類高層次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三是堅持“平臺引才”。加快招才引智、雙創孵化、融資擔保、校地合作、實習培訓、服務保障等平臺建設,積極對接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大力引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營造助推人才建功立業的良好生態。大力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讓更多人才向往鞍山、融入鞍山、扎根鞍山。一是營造一流服務環境。用好“鋼都英才卡”,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更加靈活寬松的政策待遇和更加便捷高效的綠色通道,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二是營造一流金融環境。去年,鞍山市與沈陽農商銀行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要利用好這個重要平臺,積極向省人才創新創業促進會推薦各類重點人才和優質人才項目,幫助解決人才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促進鞍山市重點產業與金融資本深度對接。三是營造一流社會環境。積極宣傳鞍山市出臺的人才政策和重大舉措,向全社會傳遞市委、市政府求賢若渴的誠意、重才愛才的決心、廣納英才的胸懷,同時還要講好鞍山人才故事,使“人才是第一資源”成為社會共識,形成“人人重視人才、人人關注人才、人人愛惜人才”的良好氛圍。
充分發揮人才引領振興發展作用。人才引進來了、培養起來了,關鍵還要用起來、切實發揮作用。一是推動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無縫對接。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補齊“四個短板”和“六項重點工作”,聚焦“三個在哪里”大調研大討論成果,組建專家服務團,建立專家工作站,深入企業開展項目對接和技術服務。二是突出抓好企業人才工作。在各領域人才中,企業人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最直接、最有含金量。經濟發展越是困難的時候,人才政策就越要向企業傾斜,人才資金就越要花在刀刃上。研究制定鼓勵企業自主招才引智的獎補政策,在引才投入、住房補貼、項目資助等方面對企業進行跟蹤獎補,探索企業人才個稅返還等激勵政策,激發企業引才用才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支持力度,放寬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兼職或離崗創辦科技創新型企業條件,最大限度讓鞍山科技創新成果在本地轉化,實現“墻內開花墻內香”。以打造“院士城”為契機,柔性引進更多院士為鞍山市企業、科研機構提供幫助,持續激發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