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馨予 鄒文靜
【人物簡介】王德喜,男,1970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現任沈陽工業大學遼陽分校技術研究院院長、遼陽博仕流體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主持及參與國家、省、市立項8項,主持和參與橫向課題11項,累計獲得授權專利35項,創辦了三家科技型公司,先后獲得“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遼陽市十大創新創業人物”等榮譽,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
王德喜在布一盤棋,用20年的時間。
他要率領自己的科研創新團隊站在國內環保科技的最前沿;他要將自身研發的專利、專有技術廣泛應用于世;他要使祖國的水更清、天更藍;他要讓國人知道,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也一樣能做到,而且會做得更好……他要盤活整個棋局,并將取得的經驗,借助三尺講臺傳承開來。
這盤棋,王德喜“蓄謀已久”。
背水一戰,一 子定生死
種子是在2003年埋下的。
那年,他獲得工科博士學位,從東北大學畢業,回到母校——沈陽工業大學遼陽分校任教,為學生們授業解惑,并運用所知所學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技難題。
在搞科研和做技術咨詢的過程中,王德喜發現,許多環保設備都不同程度地依賴進口。進口產品價格高、交貨期長、服務跟不上,完全受制于人。而當時國內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雖然不乏相關研究和專利成果,但絕大部分僅局限在實驗室階段,鮮少形成產業化。思前想后,外表溫和的王德喜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科技創新創業。
創業與研發一樣,需要趕上時代的腳步。王德喜開始研究學習國家產業政策,與前輩們探討科技創業的前景,最后確定了以三廢處理、真空獲得設備、磁力驅動技術為主導的適應市場需求的科研方向。
2012年,王德喜找來幾個志同道合的師兄弟,自掏100萬元作為項目啟動資金,在苞米地里租了3間破舊民房,開始了打拼——遼陽博仕流體設備有限公司就這樣成立了。
100萬元,幾乎是王德喜的全部身家。他的堅定行動激發了整個創業團隊的熱情,大家不計得失,日夜奔勞。在王德喜的帶領下,公司建立并完善了33人的研發、生產、銷售、技術服務隊伍,創新研發了污水處理射流曝氣器、厭氧反應器、厭氧氨氧化反應器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環保設備,對國外同類產品實現了替代和超越。
一系列的研發成功讓公司擁有了專利35項、授權發明專利20項、專有技術42項,也給環保產業帶來了諸多高性價比的成果。其中,射流曝氣器就比德國進口的同類型設備更加高效節能,而且價格僅是國外同類型設備售價的50%,為中國企業節省了大量資金。
步步為營,打開新局面
研發專利喜報頻傳,可銷售市場卻遲遲未能打開。公司從成立起,連續3年沒有拿到一個訂單,原因很現實——企業規模小、缺乏知名度……這些“先天不足”的劣勢使得王德喜在創業初期幾乎被排斥在市場之外。
打破僵局,就要拿好產品說話。2016年,王德喜得知國內一家設計院的許多項目可與公司生產的產品相對接,于是興沖沖地前去溝通。沒料到,連面都沒見到,電話里就吃了閉門羹。
是關總得闖,王德喜的執拗勁兒上來了。幾經輾轉,他要來了設計院相關負責人的電話,知道彼此年齡相近,猜想對方也一定會看新聞聯播,便每天在新聞聯播之前的幾分鐘給對方發一條微信,既不打擾,也不會被輕易忽略。
微信的內容涵蓋了自己是誰,做的是什么產品,技術優勢在哪里,在哪些項目上可以引進,在哪些方面可以形成性價比更高的解決方案,還重點建議:最好不要浪費大量資金從國外購買我們國內已經很成熟的技術……類似這樣的信息,王德喜發了整整一個月。一個月后,他再打電話,對方“破天荒”地像老朋友一樣和他聊了起來。
就這樣,每一項研發成果轉化而成的首臺機器設備的銷售工作,王德喜都會親力親為。在他看來,自己研發設計的東西,只有自己才能說得最透徹,并在第一時間為用戶答疑解惑,這些都可以成為銷售人員的寶貴經驗,在后續的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王德喜帶領著團隊不斷開疆拓土,公司的百潔牌消毒粉產品廣泛應用于醫院污水處理、疫病防控部門、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食堂及公共場所消毒;射流曝氣器、射流攪拌器、射流氧化器……多種產品廣泛應用于中國神華、東北制藥、大連恒力等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同時遠銷美國及東南亞地區。
市場逐漸打開了,公司的銷售額也逐年攀升,從2015年的140萬元,發展到2018年的7000多萬元。與此同時,在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中,王德喜和他的遼陽博仕流體設備有限公司榜上有名,他被列入第二層次科技領軍人才。
穩操勝券,步步計長遠
成功之后,名和利總是接踵而至。隨著實力的增長和名氣的提升,王德喜多次接到來自南方高校的高薪聘請,開出條件之優厚,任誰聽了都會怦然心動。但王德喜都一 一婉拒了。他知道,相比于人才濟濟、發展成熟的南方地區,相對落后的遼寧地區更需要他,他身為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創業的領軍者,有責任、有義務為遼寧地區環保產業創新創業鋪路搭橋,培養更多的行業人才,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多年來,王德喜一直倡導并踐行著科技創新創業的理念——
他整合區域內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資源,推動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他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了“以人為本,科技創新,服務企業,共謀發展”的企業文化,創建了高素質創新團隊;
他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在母校沈陽工業大學遼陽分校設立了遼陽博仕流體創業獎學金,開展創業輔導,開設創新大講堂,為“雙創”注入新鮮血液;
他牽頭成立“遼寧流程制造云化服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遼寧先進管路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并申報省級“先進裝備制造與服務業創新戰略聯盟”,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提高地區裝備制造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談及未來,王德喜計劃帶領團隊研發出更多更好的環保產品,爭取用三年時間打入資本市場,帶領團隊成為遼寧地區環保產業創新創業的展示窗口,并將收獲的經驗和取得的成果與大家分享。
正如他所言:“科技創業從遠處看,是一條捷徑;從近處瞅,布滿坎坷。要走好這條路,一要有遠見,二要有毅力,同時更要有做實事的決心和干大事的胸懷。”
20年,王德喜布了一盤妙棋,他也成為其中關鍵的一枚棋子,默默地影響著棋局的發展,這盤棋也許永遠沒有收官的時候,王德喜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