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澤群 劉向宇
【人物簡介】馮良山,男,1980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遼寧省作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生態協會農用地膜污染防治分會理事。在旱地耕作與清潔化栽培研究領域,取得獲獎成果10項,其中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獲授權專利9項、軟件著作權1項。先后獲得“遼寧青年五四獎章”“遼寧省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才、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他聽得見麥苗喝水的聲音,他看得清玉米拔節的速度,他的心與農民的心同頻共振。
農家娃——農學博士——農民的貼心人,身份在變,馮良山不忘初心;遼西北——非洲——美國,地點在變,馮良山步伐堅定。“作為一名青年農業科研工作者,更應該肩負使命、敢于擔當,搞好科研,發展高品質農業,真正實現總書記講的‘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堅守、拼搏 他是糧食安全的守護者
1980年,馮良山出生在大連莊河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地里摸爬滾打度過童年的馮良山熱愛農業,更堅信能夠通過科技改變農業和農村的落后。高考報志愿時,他不假思索地報考了沈陽農業大學。
依靠助學貸款,馮良山完成了本科學業,連年獲得獎學金,還被評為“遼寧省優秀畢業生”。2004年大學畢業后,他被推薦到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工作。
參加工作之初,馮良山印象最深的任務,就是去阜蒙縣沙扎蘭村“蹲點”。當地毗鄰科爾沁沙地,風大沙塵多,無孔不入的沙粒常常鉆得滿身滿臉,上下牙一碰,嘴里就“咯吱咯吱”響。馮良山和同事們最常吃的是自己種的蘿卜和白菜,睡在設施簡陋的平房里,依靠電褥子取暖。為了連續觀測試驗數據,每次蹲點都要待上十天半個月。有一次,一場“倒春寒”延誤了春播,馮良山在那里待了20多天,去時冰封雪飄,回來時沈陽已花紅柳綠。
“科學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和馬虎,農業科學更是如此。為了一個關鍵數據,我們等上幾天甚至幾年都是常事。”馮良山談起科研來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為了明確秸稈還田碳氮水互作效應及對土壤耕層結構的影響,耕作栽培研究所進行了12年定位試驗;為了探明旱田土壤水分周年變化規律,耕作栽培研究所進行了30多年的連續監測……馮良山和他的團隊每年到遼西北農村蹲點100多天,收獲了累累碩果:
“旱作農田水分高效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首次制定了以縣為單位的遼寧省作物生產潛力和旱作農業類型區劃,構建了林糧復合和蓄水保墑作物高效用水模式,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2012年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旱地耕作制度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項目,明確了褐土和棕壤高層耕層標準參數閾值,首創了年際交替間隔深松、貼茬免耕種植等配套耕法和耕作體系,制定了地方標準,2015年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旱作農田防蝕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項目,針對旱田風蝕水蝕嚴重的問題,構建了地上、地表和地下(耕層)立體協同防蝕系統,實現了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使農田風蝕降低28%-35%,水土流失降低36%,實現了農業增效與保護生態環境同步,作為種植業唯一成果獲得“2018年度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攻關、創新 他是高品質農業的引領者
在深入開展研究工作的同時,馮良山也時刻關注著農業和農村的變化。他發現,農民常問的問題從“種什么品種好”變成了“種什么作物好”,學技術的積極性也有所降低,有時甚至要“央求”村民聽講座。有一次,一個村民不屑地說:“玉米高粱種得再好,能多賣幾個錢?還不如我出門打工劃算!”
時代在變化,農業科技的著力點也要隨之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遼西北等“鐮刀彎”地區如何優化種植結構成為馮良山的重要研究課題。馮良山按照黨中央提出的發展綠色農業、高質量農業的要求,帶領團隊開展了以提高農業品質和效益為核心的科技探索:
從增產向增效拓展。馮良山創建了花生谷子間作種植模式,并與美國YP Supplier公司合作開展設施立體種植和水肥一體化研究工作,使溫室草莓種植密度增加了3倍,效益實現翻倍。
從“白色”向綠色轉變。為了減少地膜白色污染,馮良山主持研發了秸稈、地膜、土壤三段式分離技術,研制的殘膜回收機具獲得國家專利,又與加拿大EPI公司合作研發出與普通地膜價格持平的可降解地膜,實現了增效與環保兩不誤。
從無機農業向有機農業進軍。通過微生物—蚯蚓耦合系統處理方法,實現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并研發功能性有機肥等產品,從而提高植物免疫力、減少農藥使用量的實驗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馮良山的科研攻關之路走得穩健而踏實。2013年,他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2017年,又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擔當、奉獻 他是中國科技的傳播者
2010年,是馮良山非常難忘的一年。2月,岳母病重、妻子生產,他照顧一家老小,瘦了十多斤;4月,他考上了沈陽農業大學的博士研究生;6月,他接受院里的委派,遠涉重洋去往位于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韋,參加援非行動。
攜帶物品超重,為了保證將準備的40余種糧食作物種子和多項農資材料帶到非洲,馮良山將自己的大部分行李留在了國內;為了盡快建好“中津民間友好試驗園”,他一下飛機就和同志們投身到工作之中,當地提供的簡陋農具用起來不順手,他就直接用手挖坑埋土。在田間地頭,在培訓會場,馮良山抓住一切時機對當地農民進行詳細的技術指導,得到當地農民及相關組織的高度認可和好評,將中國農業科技和中國人民的友誼牢牢印在了津巴布韋人民心中。
“總書記講我們要有文化自信,我的理解是,文化自信也包括科技自信。”多年來,馮良山主動傳播交流科技成果,為科技之樹添上了屬于自己的一抹綠色。2015年11月,他公派出國,在美國田納西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學和科技交流,參與了中美“食品、能源、水”協作網學術交流,并合作申請了中美國家自然基金;與國際干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外高水平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合作開展國家自然基金國際合作等科研項目;被國際著名出版社Elsevier授予《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杰出論文評審人獎。
“我能取得一些成果,要感謝省農科院的光榮傳統——為時代服務、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服務,感謝身邊這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馮良山說,“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農民增收、農業升級貢獻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