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玎
“前半生充電,后半生放電”的觀念已成為歷史,鞏固已有的,學習前沿的,使自己的大腦不斷“更新”才是正確的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對于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群眾的宗旨,正是共產黨人的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信念、信仰、宗旨、理想,這就是共產黨人的靈魂。它并不是空洞的、虛無縹緲的,而是具體的、看得見的、摸得著的。
常治學,堅持以學立身。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同志曾經教育全黨:要“活到老,學到老”。魯迅說:“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對于我們來說,時代發展需要學習,個人進步需要學習,履行根本職責需要學習,保持黨員先進性更需要學習,追求“學習化人生”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共識。在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的年代,知識倍增的周期已從19世紀的50年、20世紀60年代的8年、20世紀80年代的6年,發展為現在的3年。僅近50年來,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科技發明和思想文化,就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但是學習不是毫無目的地亂學一氣,常治學,首先要學習和掌握黨的最新理論,力求一個“根”字。其次要學習前沿的知識,力求一個“新”字。以往的“前半生充電,后半生放電”的觀念已成為歷史,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鞏固已有的,學習前沿的,使自己的大腦不斷“更新”才是正確的選擇,才能不斷適應崗位職責的需要。
常感恩,堅持知恩報恩。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一副流傳很廣的對聯,上聯是:翻身不忘共產黨,下聯是:致富不忘鄧小平。這是得了實惠的農民兄弟對黨發自肺腑感激的心聲。知恩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共產黨人更講感情,更懂得知恩感恩的道理。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感謝父母的恩情,感謝親朋好友的恩情,但更重要的是感謝黨的恩情。對我們來說,黨組織是我們成長進步的搖籃,立身做人的階梯,履行職責的依托。古人講:“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常感恩首先要知足。不能有一點小成績就自以為了不起,評功擺好,居功自傲。其次要知恥。就是不做對不起黨組織的事情,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再次要知責。要時刻銘記崗位重要、責任重大,要時刻不愧對組織的培養,不愧對黨員干部的身份,不愧對做人的準則。
常踐行,堅持知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的應有品格,是共產黨黨性的重要體現,也是每個黨員立身做人起碼的標準。鄧小平同志曾這樣說過:“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為什么延安時期,環境條件那么艱苦,大批有識之士和進步青年甘愿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沖破敵人重重封鎖,冒著生命危險,紛紛投奔延安?為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狀況,一大批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漂泊海外的人員,其中許多人已經在歐美國家事業有成,待遇優厚,卻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紛紛回到祖國懷抱,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因為他們在有理想信念的同時,還有立足于民族意愿的行動,黨和國家對他們產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同時也要把真理的力量與人格的力量統一起來,凡是自己講到的,應當在行為中體現出來;自己表態的,應當積極實踐自己的諾言,切實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說的”讓人信服,“做的”使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