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福
編者按?在我國蘆筍種植業,筍農們有句口頭禪:“種蘆筍想豐收,好品種、真技術,到曹縣找劉師傅。”筍農們口中說的“劉師傅”,就是山東省曹縣蘆筍協會副會長、曹縣華東蘆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保真。他專心從事蘆筍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25年,培育的蘆筍王子、新王子、2000-3、盛豐4個國產優良蘆筍雜交新品種,比一般的進口蘆筍品種產量高、抗病性強,每畝年增收3400多元;他不斷探索與創新,研究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蘆筍快速高產栽培新技術”,使蘆筍移栽后半年就可開始收獲,打破了舊的蘆筍種植模式中第一年沒有收益的被動局面;他發明的白蘆筍采收器,造價僅十幾元,采筍效率卻提高了1倍,采收用工成本節省了一半。劉保真雖然是名普通的農業基層科技工作者,是名平凡的蘆筍技術員,卻為我國蘆筍產業的發展和做大做強作出了很大貢獻。
本期訪談,就聽劉保真總經理講述我國蘆筍產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吧!
記者:劉總您好!作為世界十大名貴保健蔬菜之一,蘆筍享有“黃金蔬菜”的美稱,多年來在國內、國際市場上一直暢銷不衰。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蘆筍這個蔬菜品種,好嗎?
劉保真:蘆筍又名石刁柏,屬百合科天門冬屬植物。蘆筍雌雄異株,是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采食其嫩莖為主。因品種和栽培方式的不同,蘆筍又有白蘆筍、綠蘆筍和紫蘆筍之分,白蘆筍多用于加工罐頭,以出口為主;綠蘆筍主要供應國內鮮食和速凍出口;紫蘆筍因產量低、抗病性差,國內種植的比較少。
蘆筍嫩莖質地細膩,有獨特的芳香味,其所含的獨特營養成分,具有防癌抗癌、降血壓、降血脂、排毒利尿、排結石、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多種保健功效,是一種高檔保健蔬菜,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記者:我國從什么時候開始種植蘆筍?栽培現狀如何?
劉保真:我國引種蘆筍始于民國初期(1910年代),當時栽培面積極小。大面積栽培蘆筍雖然只有30多年的歷史,但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蘆筍種植、加工、出口國。現在全國蘆筍種植面積有70萬畝左右。
目前,我國20多個省(市、區)都種植蘆筍,南到云南、福建、浙江,北到黑龍江、內蒙古、新疆,主產區在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河北等地,采用拱棚栽培的綠蘆筍則多集中在長江以南的浙江、上海、云南等地。
記者:蘆筍的發展前景如何?請您分析一下種植蘆筍的經濟效益,好嗎?
劉保真:蘆筍作為一種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的高檔保健蔬菜,其經濟效益比其他普通蔬菜要好很多,發展前景看好。
2013年以前,我國栽培的蘆筍以加工出口為主,中部地區每畝年收入一般在1.0萬~1.2萬元,行情好的時候超過2萬元;長江以南地區多采用大拱棚栽培。采用大拱棚栽培模式,蘆筍的采收期提前,生長期延長,產量也可提高很多,因此收入更高。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用綠蘆筍漸成風尚。特別是最近四五年,國內綠蘆筍銷售量急劇擴大,導致加工出口的綠蘆筍原料供不應求。
與普通的蔬菜作物不同,蘆筍只要一次播種、育苗、移栽、定植大田,后面可以連續采收10~15年。在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可連續采收15年左右;在上海、福建、浙江、廣東、云南及廣西南部的亞熱帶地區,蘆筍植株休眠期短,甚至無休眠期,地上部植株在冬季仍可繼續生長到來年采筍,因此蘆筍的產量比在北方栽培要高很多,但是,因這些地區降雨量大,病蟲害發生較重,蘆筍植株衰老快,其采收期只有10年左右;在北方的遼寧、黑龍江、內蒙古和西部的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干旱地區,冬季氣溫低,蘆筍地上部有效生長期較短,休眠期長,降雨少,病蟲害發生較輕,采收年限則可高達15~20年。
種植蘆筍第一年,需要投入一定的種子費用和少量肥料、人力成本;從第二年開始,就只需投入肥料、農藥及田間管理的人力成本了。南方地區第二年、北方地區第三年就可進入豐產期。在正常情況下,按照中部地區每畝蘆筍每年投入農藥費用約300元、肥料費用約800元計算,其年投入與產出比為1∶10左右。而一般的大田作物或蔬菜的投入與產出比多為1∶2左右。種植蘆筍的收入是“小麥+玉米”等種植模式的10倍左右。
記者:您是怎么想到去從事蘆筍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推廣工作的呢?
劉保真:25年前,我們曹縣就有人從事蘆筍種植。當時種植的蘆筍品種都是國外淘汰的老品種,栽培管理技術也很落后,蘆筍畝產量只有1000公斤左右。
我家里當時就種植蘆筍。看著父母和鄉親們那么辛苦地勞作,蘆筍產量和收益卻很低,我就想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幫助他們,培育出更高產、更抗病的蘆筍品種,找到更高產的種植方法,讓父母和鄉親們的收入能更多一點。沒想到蘆筍科研推廣這條路,我一走就是20多年……
經過25年的不懈努力,我付出的辛勤汗水終于換來了累累碩果。雖然我已經從黑發青年變成了白發中年,但我卻從一個蘆筍門外漢,成為了國內蘆筍業界屈指可數的專家之一。我先后培育出了蘆筍王子、新王子、2000-3、盛豐4個優良國產蘆筍雜交新品種,應用我研究摸索出的綠蘆筍快速高產栽培新技術,讓蘆筍的畝產量翻了番,使山東省曹縣和鄰縣的蘆筍種植戶年增收3億多元。我們培育的優良蘆筍品種,占國內蘆筍種植面積的40%以上,還出口到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記者:請介紹一下你們公司及您本人的情況,好嗎?
劉保真:我們公司成立于1993年,目前是國內較大的蘆筍科研、育種、技術指導、專業推廣單位,業務范圍覆蓋全國20個省(市、區)蘆筍產區。公司擁有中、高級科技人員10人,員工30人,有種子公司、肥料公司、蘆筍科技園、蘆筍育苗場各1家,在國內蘆筍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25年來,我一直從事蘆筍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方面的工作,歷任中國蘆筍研究中心副主任、曹縣華東蘆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縣蘆筍協會副會長、曹縣綠蘆筍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等職。我主持參與的蘆筍科研項目先后榮獲“2006年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2008年菏澤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出版蘆筍高產栽培技術專著4本,其中《蘆筍高產栽培新技術》一書于2015年榮獲第28屆華東地區科技出版社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我個人在201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齊魯鄉村之星”榮譽稱號,被曹縣人民政府聘為科技特派員。
記者:請問什么樣的土地才適合種植蘆筍?
劉保真:蘆筍對土壤要求不高,只要是土層厚40厘米以上、不易積水的地塊,都可以種植蘆筍。但為了獲得高產,應盡量選擇通透性好、疏松、深厚、旱能澆、澇能排的地塊。
蘆筍對土壤的酸堿度要求不嚴格,只要pH值在5.3~8.5之間的土壤,蘆筍均能正常生長。而且蘆筍對鹽堿地塊有較強的適應性,因為它的肉質根中儲存有較多養分,因此耐鹽能力較強。只要土壤含鹽量不超過0.35%,蘆筍均能正常生長。
記者:請您介紹幾個目前栽培經濟效益比較好的蘆筍品種。
劉保真:目前在生產上表現比較好的蘆筍品種主要有:
1.盛豐F1。該品種是我們公司于2015年育成的第4代蘆筍雜交新品種,比冠軍、碩豐、2000-3等品種增產30%~40%,抗病性明顯提高,為白蘆筍、綠蘆筍兼用型品種。
該品種植株高大,一年生植株高可達2.5米以上,當年秋季地徑可達2.8厘米,一般3—4月定植,當年秋季就可以適當采收。北方地區第二年畝產即可超過1000公斤,三年生以上的北方地區畝產穩定在1500公斤(20厘米長標準筍)、2000~2500公斤(35厘米長蔬菜用筍);南方地區畝產穩定在2500~3000公斤,大拱棚保護地高肥水栽培畝產在3000公斤以上。二年生以上蘆筍平均直徑1.8~2.6厘米,商品率達100%。作白蘆筍種植,蘆筍包頭緊,筍條直,嫩莖潔白,直徑2~3厘米;作綠蘆筍栽培,蘆筍包頭緊實,筍條粗壯,顏色濃綠,直徑全部在2厘米以上。在同等栽培條件下,比其他蘆筍品種每畝增產250公斤(20厘米長標準筍)、500公斤(35厘米長蔬菜用筍)以上,每畝增收2000~3000元。
該品種屬高肥水品種,管理過程中要加大施肥量和澆水次數,尤其要多施有機肥,同時注意防治莖枯病等病害。
2.新王子F1。該品種是我們公司2006年育成的蘆筍雜交新品種,白蘆筍、綠蘆筍兼用型品種。植株生長旺盛,葉色深綠,筍條直,粗細均勻,直徑在1.3~2.0厘米的占93%,抗莖枯病能力強,畝產量可達1750公斤以上。該品種在山東、山西、陜西推廣種植較多,表現出很好的生產優勢。
3.2000-3F1。該品種是我們公司2009年育成的蘆筍雜交新品種,白蘆筍、綠蘆筍兼用型品種。植株生長旺盛,葉色濃綠,筍條直,粗細均勻,包頭緊實,直徑在1.2~2.0厘米的占95%。第一分枝點在60厘米以上,抗病能力較常規品種提高63%,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甘肅、安徽、江蘇、四川、云南等地廣泛種植,高產栽培畝產量可達2000~2500公斤。
4.Franklim。該品種是荷蘭育成的全雄蘆筍品種。植株長勢旺,嫩莖粗細中等、大小一致,筍尖緊湊,筍條順直,產量較高,抗病能力強,在國際品種評估聯合試驗中表現優異。1989年我國山西省首次引進,目前我國陜西、四川、新疆、山東等地都有試種,適合作白蘆筍栽培。
5.巴卡斯。該品種是荷蘭育成的全雄蘆筍新品種,屬白蘆筍、綠蘆筍兼用型品種,生長快,嫩莖粗細均勻,豐產性好,抗病能力強。
6.伊拉斯。該品種是荷蘭育成的全雄紫蘆筍新品種,筍條粗度好,豐產性強。
全雄品種因沒有雌株結籽消耗養分,因此產量較高,但其種子價格一般較昂貴。我國生產上一般選用一代雜交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