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衡平 肖躍龍 王林
摘 要:目的:通過對某汽車制造企業職業病危害調查,識別和評價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議。方法:通過職業衛生調查、檢測檢驗法、職業健康檢查等方法,對該企業正常生產期間存在職業病危害暴露的勞動者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效果以及職業衛生管理措施進行綜合分析。結果:現場檢測結果表明,粉塵檢測崗位合格率達到80%,超標崗位為車身車間冷作工;噪聲檢測崗位合格率達到80%,超標崗位為車身車間焊工。結論:該企業屬于汽車制造業,為職業病危害較重的項目,檢測結果顯示粉塵、噪聲個別崗位超標。該企業應加強粉塵和噪聲的防控,為勞動者配備符合要求的個人防護用品,為勞動者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衛生培訓等。
關鍵詞:汽車制造;職業病;危害
中圖分類號:R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4-0192-02
我國汽車行業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已經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汽車行業目前的規模來看,汽車制造企業的數量持續增加,汽車企業已是我國主要工業之一。為了促進汽車行業健康發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要求,保護企業制造企業作業人員的健康,辨識汽車制造企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提出合理的職業病防治建議,對湖南省衡陽市某汽車制造企業進行職業病危害調查與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湖南省衡陽市某汽車制造企業,主要產品為客車、特種車,年產客車500臺、特種車400臺。員工總人數318人,其中生產工人143人,其他輔助人員104人,管理人員71人,實行五天八小時工作制。
1.2 方法
根據企業職業病危害特點,采用職業衛生調查、檢測檢驗法、職業健康檢查、檢查表分析等方法。依據GBZ 1-201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1]、GBZ 188-2014《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2]、GBZ 159-2004《工作場所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3]、GBZ 2.1-2007、GBZ 2.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4-5]等法律法規標準,對該企業正常生產期間存在職業病危害暴露的勞動者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效果以及職業衛生管理措施進行綜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評價。
2 結果
2.1 工藝流程
該企業生產工藝流程。
2.2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依據工程分析、使用原料等,對該汽車制造企業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辨識。該企業車身車間、總裝車間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有粉塵(電焊煙塵、砂輪磨塵、其他粉塵)、錳及其化合物、氮氧化合物、臭氧、臭氧、一氧化碳、紫外線、噪聲等;油漆車間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有粉塵(滑石粉塵、其他粉塵)、氯化氫及鹽酸、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鉛及其化合物、環己酮、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噪聲等[6-8]。
2.3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分析
按照《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GBZ 159-2004)和《工作場所空氣有毒物質測定》(GBZ/T 160.XX-2007)、《工作場所空氣中**的測定方法》(GBZ/T 160.XX-2004)的要求,本次對該企業工作場所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了現場采樣、測量及實驗室樣品分析,檢測結果合格率統計如表1所示。
粉塵超標原因分析:粉塵(總塵)超標崗位為車身車間冷作工,冷作電焊區域相對集中,附近煙塵放散量大,冷作工進行電焊作業時體位變動大,且無規律性,無法采用機器人或自動焊接,且未采用固定式或移動式局部排風設施對放散出的煙塵進行控制。
噪聲超標原因分析:車身車間焊工接觸噪聲超標,由于上述焊工在電焊作業的同時還需進行打磨作業,磨具與鋼結構件之間存在較強的摩擦,產生的噪聲較大。而這類噪聲受本身工藝的限制,無法采取隔聲減振等降噪措施。
2.4 職業病防護措施調查
2.4.1 粉塵、毒物防護措施
該企業各車間主要采用自然通風,門窗數量多,通風面積大。噴漆房采用上送下吸,整室層流送風形式,全室送風時室內風速大于0.30m/s(無載)可調。烤漆房采用上送下吸、整室層流送風形式,全室送風時室內風速大于0.15m/s(無載)可調。但在移動的焊接、打磨作業點未設置有效的除塵排毒設施。
2.4.2 噪聲防護措施
該企業車間墻體設保溫板,隔聲性能優良;對于生產過程中如風機等產生的噪聲,采用了減振降噪措施,選用轉速較低的雙進風風機,風機質量較好,噪聲大大降低;空壓機、壓縮機包覆了一層隔音棉,且空壓機房采取門窗封閉,大大降低了噪聲危害。
2.4.3 防高溫措施
該企業車間墻體保溫、隔熱性能優良,各車間均為單層建筑,自然通風條件良好;油漆車間生產線、總裝車間客車生產線設有天窗。夏季炎熱時,總裝車間辦公室、辦公樓內設有空調,可供附近車間工人防暑降溫;用人單位為各車間、科室配備藿香正氣水、風油精、清涼油等防暑降溫藥品以及解暑清涼飲料等。
2.5 個體防護用品
該企業制定了《勞動保護用品發放規定》,為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崗位工人配備了相應的防毒口罩、防塵口罩、焊接面罩。本次檢測結果顯示,噪聲個別崗位超標,但該企業未配備耳塞,不滿足職業衛生防護要求。
2.6 職業衛生管理情況
該企業設置有職業衛生專職管理機構,并在現場設有1名專職人員,負責職業衛生相關工作。建立了相應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職業病危害防治責任制度》、《職業病危害警示與告知制度》、《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制度》、《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制度》、《職業病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職業病防護用品管理制度》、《職業病危害監測及評價管理制度》、《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管理制度》、《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及其檔案管理制度》、《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置與報告制度》、《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與管理制度》等。通過現場調查和查閱相關資料,該企業各項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執行情況良好。
2.7 職業健康監護
依據該企業近三年職業健康檢查報告分析,該企業按照GBZ188-2014《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要求,委托有職業健康檢查資質體檢單位每年對生產人員進行一次在崗期間的職業健康檢查,未發現職業禁忌證和疑似職業病。但未發現開展上崗前、離崗時的職業健康體檢,不符合(GBZ 188)《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等相關規定。
3 討論
該企業屬于汽車制造業,為職業病危害較重的項目。通過工程分析,該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有電焊煙塵、砂輪磨塵、滑石粉塵、其他粉塵、錳及其化合物、氮氧化合物、臭氧、氯化氫及鹽酸、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鉛及其化合物、環己酮、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紫外線、噪聲等,現場檢測結果顯示車身車間冷作工接觸粉塵、車身車間焊工接觸噪聲存在超標現象,其他各工種接觸的相關職業病危害因素均符合職業接觸限值的要求。建議在車身車間冷作崗位設置固定式或移動式局部排風設施,做好車身車間焊工的個體防護工作,嚴格監督焊工按規范佩戴耳塞和焊接面罩。另外,該企業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的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依照GBZ 188-2014的相關規定開展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的職業健康體檢。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 1-2010[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13.
[2] GBZ 188-2007,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S].
[3] GBZ 159-2004,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S].
[4] GBZ 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化學有害因素)[S].
[5] GBZ 2.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物理因素)[S].
[6] 黎海紅,江世強,段平寧,等.某新建汽車生產線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J].中國職業醫學,2006,33(5):378-379.
[7] 張曉玲,葉明憲.某汽車制造企業職業病危害現狀調查[J].職業與健康,2008,24(4):307-310.
[8] 洪惠民,張忠,林輝.我國汽車工業職業病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控對策[J].職業與健康,2008,24(3):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