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靜雅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婚姻觀念也產生著新的變化,伴隨著離婚率的持續提高,由此所產生的父或母在婚姻關系中斷后對子女的探望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我國現行《婚姻法》在2001年曾有過修訂,但由于法律自身的滯后性和時隔較長的緣故,2001年《婚姻法》難以解決目前存在的很多問題,因此,建全完善探望權制度的規定尤為重要。
關鍵詞:探望權制度;主體;完善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4-0255-02
0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對于婚姻的看法及對家庭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離婚率的大幅提高。而夫妻雙方所孕育的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也成為離婚家庭中的最大受害者。單親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由于缺乏雙親中一方的關心愛護,亦或是沒有受到應有的監管教育,身心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因而更易走上違法犯罪的深淵。為解決這一社會問題,法律上明確規定離異家庭的父或母探望子女的權利,使不能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在看望子女撫慰情親的同時履行對子女培養教育的義務。2001年的《婚姻法》在修改時增添了有關探望權的規定,探望權制度的出現是對民法體系中婚姻家庭制度的完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觀念的發展,探望權制度的規定難免有些不足之處。
1 探望權概述
探望權是一項法定權利,《婚姻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議的義務。由此可知,探望權是法律賦予“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的一項探望子女的權利,是父母對子女的法定監護權在婚姻關系解除后的延續。《婚姻法》第三十八條第二、三款規定,探望權的行使方式和時間由父母雙方協商;無法協商一致時,由法院直接作出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法院中止探望權;中止的事由消失后,探望權可被恢復。從上述法律條文可以看出,我國《婚姻法》中關于探望權及其相關制度的規定過于籠統和原則化。正是由于法律規定過于籠統和原則化,探望權制度中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需要法律進行清晰具體的制度規定。
2 我國探望權制度存在的問題
2.1 法律規定的主體范圍過于狹窄
現行婚姻法中規定,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一方是行使探望權的主體,而作為當事人的未成年子女不在其列,只能“被探望”,而無權要求去主動探望不與他們一起生活的父或母。[1]這并不利于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反而會導致其在離婚后的探望行為中處于一個被動的地位,只能等待父親或母親主動來探望自己。
除去未成年子女本身,現行婚姻法規定的探望權主體也排除了具有血緣關系的近親屬。就現代社會生活而言,不少父母由于謀生需要或事業繁忙,將子女托付給祖父母、外祖父母撫養。因此,事實上(外)祖父母已與父母形成了委托監護的關系,并在實際上履行著監護未成年子女的義務。再者,按照我國傳統的倫理觀念而言,近親屬之間的感情是十分親密的,更是不可磨滅的,不會因為父母的離婚而終結。楊立新老師就曾說過:“祖父母沒有對孫子的探望權,是違背民法習慣的,也是不符合人性和情理的。”[2]所以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近親屬無權行使探望權是有違倫理道德的。
2.2 探望權的行使方式和時間規定過于簡單
婚姻法規定,探望權行使的方式和時間由父母雙方協商;無法協商一致時,由法院作出判決。此規定更多的是考慮到尊重當事人雙方的自由選擇或意思自治。然而,司法實踐中不得不考慮到以下的現實狀況:父母雙方由于在家庭中地位不對等甚至產生極大差異,弱勢方在長時間的壓抑、痛苦中遭受極大創傷,最終無法忍受而請求離婚。若離婚后的子女法定監護人為強勢方,那么弱勢方在探望子女的方式和時間上必將帶有濃重的妥協性和軟弱性;若離婚后的子女法定監護人為弱勢方,那協議中隱藏的強制性和逼迫性更是難以估量。由此可見,探望權的行使方式和時間若完全由當事人約定,則會賦予強勢方極大的權利,對弱勢一方是極為不利的。
2.3 缺少直接剝奪探望權的規定
我國現行婚姻法規定,父母一方探望子女時,若存在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則法院可中止探望權,中止的事由消失后,探望權可被恢復。由此可以看出,終止探望權的唯一法定緣由是“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但這一規定過于原則化,實踐中又該如何來判定父母探望子女是否有害于其身心健康?[3]其次,若探望權人通過欺騙性行為使另一方相信其中止事由已經消失,使得其探望權重新恢復,但實際上探望權人危害子女身心健康的行為仍然存在,如此便難以真正達到對子女安全及利益的維護。所以,僅將中止探望權作為限制權利的手段未免過于寬松,不利于更好地在探望權人心中樹立其應盡的責任意識。
3 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3.1 法律存在滯后性
法律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新觀念的不斷出現,法律必然會滯后于社會現實。我國現行婚姻法的修訂時間為2001年,因距今時間較長,故很多隨著社會發展而新出現的新的婚姻家庭現象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法律這種滯后于現實生活的特性,使得探望權制度的立法規定愈加空洞。
3.2 家庭觀念的影響較大
自古我國就有“清官難斷家務事”一語,這充分地反映了我國的家庭觀念帶有的封閉性。傳統家庭觀念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外人很難清楚地理解和處理一個家庭內部的事務,這種觀念使法律難以完美地解決一個家庭內部矛盾,所以婚姻法中對探望的地點、時間等由當事人協商的這一條規定也就不難理解了。但同樣,過分的放寬也并非好事,結果往往會導致法律在某些方面的疏漏,比如所協商的探望的地點、時間和方式是否真的合適,“協商一致”是否是強勢一方脅迫弱勢一方得來的結果等。
4 完善我國探望權制度的建議
4.1 擴寬探望權主體范圍
第一,將年滿八歲的未成年子女納入到主體范圍中。[4]能自主表明訴求的未成年子女作為探望權的直接對象,理應有自己的表達和選擇權,這樣不僅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的權利,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因此從設立探望權制度的目的來看,給予未成年人探望父母的權利時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二,將近親屬納入到主體范圍中。[5]不論血緣還是感情,都不會因婚姻的結束而消失,(外)祖父母等近親屬探望未成年子女的權利是合乎情理的,是不容置疑的,這不僅是對我國傳統倫理觀念的一種延續,更是一種對親情的尊重和肯定。因此,近親屬的探望權應由法律給予保障。
4.2 加強人民法院及基層組織的監督
在父母雙方強弱勢對比明顯的情況下,實踐中可能無法保證“當事人協商”這一環節的公平性,故應當在“當事人協商”后添加“審查監督”的規定,例如規定在父母雙方就探望權的行使時間和方式協商一致后,應當將協商的內容交由人民法院檢查,若人民法院認為其內容不適當或對弱勢方不公平,則可以適當修改協議。此外,在協商一致且人民法院檢查通過后,針對探望權的行使情況也應當做好事后的監督,比如可以規定居委會、村委會或民政部門對探望權的行使情況做好監督和檢查,以保證更好的維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身心健康。
4.3 明確中止事由并做出剝奪探望權的規定
前文提及,我國現行婚姻法中規定的中止探望的事由過于原則化,且缺少直接剝奪探望權的規定。因此,法律應當明確中止的事由并做出直接剝奪探望權的規定,當以下事件發生時,應中止父或母一方的探望權:(1)試圖通過隱藏子女或送出國的方式以離開對方的控制;(2)引誘未成年子女進行違法犯罪活動;(3)自身存在暴力傾向或精神類疾病;(4)自身存在違法犯罪行為;(5)其他可能影響子女身心健康的事由。當終止探望權的情形出現的次數過多時,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剝奪對方探望權的請求,由人民法院進行審查是否剝奪對方的探望權以更好地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這樣一來,不僅使中止事由的內容得到了具體細化,也明確了剝奪探望權的規定,更有利于保護未成年子女免受難以彌補的傷害。
5 結語
由上述內容可知,目前我國《婚姻法》對于探望權制度的規定仍有缺漏,而探望權作為當代社會保證離異家庭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長的基石,其不斷完善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完善探望權制度,應把著力點放在探望權主體范圍過于狹窄,權利行使的時間、方式規定過于簡單,未規定中止事由及剝奪探望權等方面,要讓更多人明確,探望權不僅是父母權利也是父母的義務,更是子女維護自身合法的武器。
參考文獻
[1] 姜春蘭.析探望權法律制度的價值及完善[J].東岳論叢,2008(03):177-179.
[2] 王春紅.探望權制度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1.
[3] 楊晉玲.試論探望權[J].學術探索,2003(2):31-34.
[4] 黃潔.探望權法律制度的缺失與重構[J].江南論壇,2018(07):42-44.
[5] 張娜,申洪鐘.我國探望權制度的法律思考——以探望權主體為視角[J].福建法學,2018(02):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