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墨哲
摘 要:2018年3月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戰,原因在于美中長期存在貿易逆差且持續擴大,之后兩國多次互相加征關稅,貿易戰不斷升溫,近期才有緩和跡象。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的進程中,國際分工由產業內分工逐漸深化成產品內分工,國家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更為緊密。中美兩國擁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在國際分工下形成了互利互補的經貿關系。美中貿易逆差是國際分工不同的結果,實際上雙方均從貿易中獲益,一旦進行貿易戰,必將會帶來“雙輸”結果,因此中美兩國應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礎上加強協商談判,探索并走出一條利在兩國、惠及世界的合作共贏之路。
關鍵詞:貿易戰;國際分工;比較優勢;合作共贏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4-0210-02
1 中美貿易戰進展
201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總統備忘錄,宣布基于對中國發起的“301貿易調查”對從中國進口的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以扭轉對華貿易赤字局面——由此揭開了中美貿易戰的大幕。4月3日,美國擬對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并公布了征稅清單,目標直指“中國制造2025”的10大領域。次日,中國表態將采取同等力度及規模的對抗措施,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6月15日,美國宣布將于7月6日起對340億美元進口中國產品征收25%的關稅,對其余約160億美元商品的加征關稅措施將進一步征求公眾意見。次日中國宣布將同步對等加征關稅。隨后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美國接連于7月6日、8月23日、9月24日對華進口的340億美元、16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加征關稅,稅率分別為25%、25%、10%,中方也給予了相應回應,截止10月已對自美進口11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關稅,稅率5%-25%不等。在12月1日G20峰會上,中美兩國元首經過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會晤,已經就中美經貿問題達成基本共識,雙方決定停止升級關稅等貿易限制措施,中美貿易戰進入一個相對緩和的新階段。
2 國際分工視角下的中美貿易關系
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系。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生產的國際分工不僅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增加世界范圍內的商品數量,而且增加了國際交換的必要性,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比較優勢是國際分工的基礎和原則。
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的進程中,國際分工形式由傳統的產業內分工向以全球價值鏈為主導的產品內分工轉變。具體表現就是一種產品的不同加工程序是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完成的,各國充分發揮各自在技術、勞動力、資本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設計或者生產同一產品的不同部分,最大限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和服務質量,實現了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共贏。
由于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成本優勢,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分工地位是“世界加工廠”。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在勞動力優勢下,形成了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基礎制造產業。中國制造業細分產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加工組裝環節。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仍處在發展階段,大多數的勞動力都不具備直接參與研發的條件,也就是說我國在高技術產業上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因此,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我國貿易出口的中堅力量,且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具有絕對優勢,是我國出口貿易的重點。
相比中國,美國擁有高科技領域和市場營銷方面的先發優勢,使其具有更強的科技創新實力和服務產業競爭力。美國制造業細分產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高端制造業。同時,美國國內的勞動力成本相對高昂,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上處于劣勢地位,為降低成本和滿足本國市場的需求,美國需要進口廉價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由此可見,中美兩國在國際分工中的產業優勢各自凸顯,在全球價值鏈上形成了互利互補的貿易關系。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中美貨物貿易快速增長,2017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達5837億美元,是1979年建交時的233倍。
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廣泛覆蓋基礎制造業的各項產品(機電產品、家用電器、文體用品、紡織品等),2017年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前三大類商品,分別為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附件、機械器具及零件、家具寢具燈具等,合計占比為53.5%。美國對中國則保持了在高端制造業領域的出口優勢,中國成為美國飛機、農產品、汽車、集成電路的重要出口市場。中國是美國飛機和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汽車、集成電路、棉花的第二大出口市場。2017年美國出口中57%的大豆、25%的波音飛機、20%的汽車、14%的集成電路、17%的棉花都銷往中國(見表1)。也就是說,兩國發揮各自比較優勢,雙邊貿易呈互補關系。因此,在國際分工視角下,中美雙方貿易有利于中美經濟的共同發展,是合作共贏的關系。
3 美中貿易逆差是國際分工定位不同的結果
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的原因,主要在于美國認為隨著美中貿易逆差不斷增長,中美貿易不但沒有增加美國商品、服務市場及就業率,反而使中國單方面受益。不可否認,美國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一直是中美貿易關系的敏感問題。特別是美方統計顯示,2017年對中國貿易逆差達到再創歷史新高的3958億美元,使得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更加凸顯。
但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美中貿易逆差。從根本上講,美中兩國間的貿易逆差是國際產業分工和資源全球化配置的結果,是由兩國在全球價值鏈中所處的不同位置決定的,而非所謂的單邊或人為因素造成的。
(1)美中貿易逆差是中美產品結構比較優勢互補的客觀反映。從雙邊貿易結構看,中國順差主要來源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制成品,而在飛機、集成電路、汽車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農產品領域都是逆差。2017年中國對美農產品貿易逆差為164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總額的33%;飛機貿易逆差為127.5億美元,占中國飛機貿易逆差總額的60%;汽車貿易逆差為117億美元。因此,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是雙方發揮各自產業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市場自主選擇的結果。
(2)貿易順差在中國,但利益順差在美國。隨著國際分工深入發展,跨國公司利用中國生產成本低、配套生產能力強、基礎設施條件好等優勢,來華投資設廠組裝制造產品,銷往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的59%來自外商投資企業,61%來自加工貿易。由于兩國國際分工的不同,相較于中國在低端加工環節中賺取的低附加值,美國在高端的設計、市場和零部件供應環節獲得了巨大的產業和商業利益。因此,在中美貿易中,貿易順差在中國,但利益順差在美國,總體上雙方互利共贏。
(3)美中貿易順差擴大是國際分工布局變化的結果。從歷史數據看,作為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發達國家,美國的國際分工定位于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美國國際貿易逆差長期存在,且不是僅對中國存在貿易逆差。目前由于中國“世界加工廠”的國際分工定位,中國承接了過去日本、韓國等其他東亞經濟體對美的大部分貿易順差。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統計,日本、韓國等東亞經濟體占美國總逆差的比值,由1990年的53.3%下降為2017年的11%,同期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占比則由9.4%上升為46.3%。
(4)美中貿易逆差是美國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的結果。美國在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方面擁有巨大競爭優勢,但美國政府基于冷戰思維,長期對華實施嚴格的出口管制,人為抑制了美國優勢產品對華出口潛力,造成美企業喪失大量對華出口機會,加大了中美貨物貿易逆差。
因此,從國際分工角度分析,美中貿易逆差是美中兩國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市場規模、要素稟賦、產業優勢的顯著差異帶來的,中美貿易順差雖然在中國,但收益卻是兩國共享,雙方共同受益。另外,中美貿易逆差會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逐漸消失,實際上中國的部分制造業已經向東南亞市場轉移,這也是國際分工不斷變化的必然結果。
4 中美貿易戰升級將導致“雙輸”
美國以加征關稅的方式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將破壞甚至割裂全球產業鏈,增加產品的生產成本,最后損害雙方的共同利益。以蘋果手機生產為例,美國供應商主要提供核心芯片、內存和集成電路等核心零部件,日本供應商提供攝像頭模組等光學組件及顯示面板,中國臺灣供應商主要從事印刷電路板生產、代工中央處理器芯片以及最終組裝,韓國供應商提供顯示面板和部分芯片,而中國大陸為蘋果手機提供聲學組件以及結構件等非核心零部件。若美國對中國提供的非核心零部件加征關稅,中國出口這些非核心零部件的價格會相應提高,這樣會增加蘋果手機的生產成本,繼而損害蘋果公司的利益,蘋果公司為減少損失,會提高蘋果手機的售價,將部分損失轉嫁到手機的購買者(包括中國)身上。若中國為報復美國加征關稅,對銷往中國蘋果手機亦征收關稅,這樣蘋果公司和中國的消費者都會更受傷。所以在全球產業鏈益加緊密的背景下,以互征關稅為手段的貿易戰必將會損害雙方的利益,造成“雙輸”。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高度融合的背景下,中美貿易戰不能解決兩國之間貿易的不平衡,卻會給兩國甚至全球經濟和貿易帶來一定的負面沖擊。中美兩國應該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礎上加強協商談判、共同推進國際分工和經濟全球化進程,探索并走出一條利在兩國、惠及世界的合作共贏之路,才是新時期中美貿易關系的根本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