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文
[摘? ? 要] 美國對中國發起并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具有顯著的霸權主義“蓄意性”。學界的爭論主要源于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本質的不同理解。馬克思關于世界市場的本質、影響和東方道路等重要思想,有助于進一步厘清“中美貿易摩擦”的實質、影響和發展趨勢,推進新時代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
[關鍵詞] 世界市場;經濟全球化;中美貿易摩擦;東方道路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5. 054
[中圖分類號] F742?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9)05- 0141- 02
0? ? ? 引? ? 言
在“五篇”結構和“六冊”計劃中,馬克思構想以世界市場為邏輯歸宿,從資本一般到世界市場總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考察世界范圍的資本主義經濟總體性質和特征。
1? ? ? 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的主要思想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等著作中,馬克思深入闡釋了世界市場本質、雙重影響及其東方社會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可能性,留下了大量的閃耀著真理光芒的思想。
1.1? ?機器大工業及國際分工的發展是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促進分工的擴大與發展,而分工的擴大意味著商品交換的擴大和貿易往來的加強。交往的擴大、分工的發展又會反過來進一步釋放社會生產力。大工業“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1]。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結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演變、分工與交往的擴大以及世界市場發展之間的關系,指明了國際分工對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建立的重要意義。機器大工業帶來了英國生產力的巨大躍升,進一步促進了以大工業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發展,并逐漸形成了立足機器大工業優勢、越來越鞏固的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格局?!八沟厍虻囊徊糠洲D變為主要從事農業的生產地區,以服務于另一部分主要從事工業的生產地區”[2]。
1.2? ?現代世界市場的特征植根于資本的本性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推動了現代世界市場的形成,離開資本這個前提根本無法理解。世界市場的擴張性、整體性、普遍性和支配性都深植于資本的本性,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盀榱?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為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發動任何動亂和紛爭”[2]。資本對利潤絕對追逐的本性推動著市場不斷突破地域和國家的限制向外延伸,推動著以大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擴大。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他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3]。資本主導下世界市場的擴張過程使得全球日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產與市場的循環互動不斷強化著世界各地對彼此的經濟依賴。世界市場從資本主義中心世界向邊緣地區的擴張,發生對殖民地的雙重作用:世界市場下舊社會束縛的破碎預示著新世界的曙光,但在資本主義統治下這一過程漫長且充滿悲慘色彩。
1.3? ?資本特殊的以太決定著世界市場體系的強制邏輯
工業革命以來,資本推動并主導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作為人格化的資本,“資產階級”在全世界范圍構建符合資本主義生產的通用邏輯和關系網絡。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和邏輯改造世界,不僅力求將生產要素納入資本生產網絡,而且按照資本的邏輯強制或支配世界規模的生產、消費、交換和分配?!澳切┓恋K生產要素流動的殘存制度以及任何有害自由經營和追求利潤的障礙,都在經濟自由主義的沖擊下全面瓦解”[4]。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自由市場制度成為世界市場遵循的共識和規則。
1.4? ?世界市場發展中東方社會發展道路構想
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等晚年著作中,對落后的東方國家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環境下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進行了探索。馬克思認為,俄國農村公社的公有性質是“俄國社會新生的支點”,是實現跨越的經濟基礎?!霸跉W洲,只有俄國的‘農村公社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地保存下來了。因此,它目前處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它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同時存在為它提供了集體勞動的一切條件。它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占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5]。由于世界市場塑造了世界歷史的整體性,一國的生產力發展不僅受整體生產力的規制,同時有可能借助世界先進科技力量實現躍升發展。
2? ? ? “中美貿易摩擦”本質及其根源的再審視
2.1? ?“中美貿易摩擦”源于當代資本主義體系性深刻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
馬克思提出,“世界市場危機必須看作資產階級經濟一切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因此, 在這些危機中綜合起來的各個因素, 必然在資產階級經濟的每一個領域中出現并得到闡明”[6]?!爸忻蕾Q易摩擦”本質上呈現的是當代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體系性危機引發的對世界統治力下降到一個臨界點之下的危機。如,產業空心化對國家競爭力的嚴重削弱、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的頻發、日益沉重的政府債務達摩克利斯之劍、中產階級分化導致階級對立加劇和美國民主的國際信任危機等,使得美國已無法真正按照它的意圖統治世界。囿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本矛盾,美國社會無法進行整體性、結構性、長期性的痛苦調整,這激活了存在于美國文化中的孤立主義思維,試圖通過不斷升級單邊保護主義的“貿易戰”打破經濟困局,以解決體系性危機背后的一系列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
2.2? ?中美貿易不平衡實質上是新自由主義主導下國際經濟秩序利益分配的失衡
從15世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擴張起,全球化發展中的國際貿易體系在本質上具有非均衡的性質,發展中國家一直是這一世界經濟體系的附庸。本輪經濟全球化由新自由主義主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公司通過對外投資,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要素的最優配置,形成了生產過程中的U形鏈條,構建了被稱為“微笑曲線”的全球價值鏈。發達國家占據品牌、研發、銷售等高附加值鏈環,發展中國家則居于加工、組裝等微笑曲線上附加值的低端。伴隨著“U形”價值鏈的全球擴展,美國經濟日益“虛擬化”,勞動密集型行業不斷“空心化。在此過程中,發達國家難以參與跨境經濟活動社會群體和低技能勞動者成為全球化的“受損者”。但他們在承受了產業空心化代價的同時,也獲得了來自發展中國家“血汗”讓渡而來的“低價消費”的收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西方國家結構性矛盾持續發酵、升級。面對發展中國家動力強勁的實體經濟增長,以往通過國際貿易、產業轉移等手段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失靈。在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和國內民眾政治訴求的內外壓力下,特朗普政府通過發動并升級“貿易摩擦”將問題轉嫁給中國方式轉移國內矛盾。事實上,真正導致中西方產階級的衰落的原因在于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下全球利益分配的失衡。托馬斯·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指出,即使經歷危機,美國1%的富人人口的收入增幅仍超過200%,而同時期的中產階級收入增幅還不及40%。
2.3? ?保護貿易政策和自由貿易政策都是國際貿易霸凌主義維護統治利益的工具
從工業革命到科技革命、從1929年經濟危機到2008年金融危機,世界市場始終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平衡與失衡、貿易自由與貿易保護的此起彼伏中前行。以特朗普政府啟動的“中美貿易摩擦”為標志,美國蛻變為 “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推動者,極大地沖擊和阻礙了全球貿易的自由化進程。馬克思指出:“聰明的資產者很清楚, 不論占統治的是保護關稅制度還是自由貿易制度 ……工人得到的工資都不會多于他維持起碼生活所絕對必需的。”[7]在世界經濟繁榮發展時期,擴大的世界市場為全球擴張的資本提供持續的剩余價值和超額利潤,一旦全球性危機所引起的市場收縮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主導國的絕對利益,源自發達國家內部的保護主義必然會引起世界規模的逆全球化浪潮。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逆勢不僅表現在英國脫歐以及歐洲極右翼政黨的集體興起,更表現在經濟要素全球性流動的遲滯。以中國制造業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為代表的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進步觸動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奶酪”。從“制造業回流”,到頻發對中國知識產權訴訟和“雙反”調查,再到特朗普推出“全政府對華戰略”,本質上都是資本主導下的世界市場體系對國際經濟舊秩序的維護,對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益的否定,是“美國優先”的國際霸凌主義邏輯。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認為,勞動分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強大力量,因此,阻滯中國經濟增長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其參與勞動分工。鑒于中國獨特的經濟政治制度,美國就無法直接改變中國經濟的內部因素和結構,從而影響中國的國內勞動分工。但國際貿易不是中國單方面所能控制的,美國新保守主義在這方面積極“作為”,試圖全力削弱中國得益國際分工的能力。特朗普政府表面上抱怨是貿易赤字問題,指責的是衰退產業,實質上瞄準的是中國十大高科技產業(美國貿易代表萊特西澤發布的301調查報告),聚焦的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的綱領——《中國制造2025》,著力構建由主導并阻滯中國發展和偉大復興的新全球經濟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1848-1875[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