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近年來,全球外來生物入侵事件頻發,且呈快速增長趨勢。對于特定的生態系統與棲息環境來說,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來生物。而外來人侵生物,就是指那些對入侵地生態系統、棲息環境、物種和人類健康帶來危害或威脅的外來生物。
全球都面臨著外來生物入侵的威脅。以美國為例,水族愛好者將獅子魚引入到了加勒比海和美國東南海域,由于沒有天敵,它們迅速繁殖,成為災害。緬甸蟒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已達3萬多條,就連當地鱷魚也成為它們的食物。斑馬貝最初通過船只的壓艙水進入美國,它們堵塞管道,數十年來,僅修理管道就耗費了幾十億美元。在密西西比河,亞洲鯉魚從本土魚口中瘋狂搶奪食物。原產于美國的灰松鼠跑到英國,成為臭名昭著的入侵者,它們身上攜帶了一種致命病毒,會感染當地紅松鼠,嚴重影響了英國當地生態系統的平衡。
外來生物入侵的途徑主要分為三種:一是無意識地引進,主要隨著貿易、運輸、旅行、建設、旅游者等傳人。例如,我國的外來入侵雜草豚草多見于鐵路、公路兩側,最初是隨火車從朝鮮傳人;我國多次從美國、日本等地進口的木質包裝材料中發現號稱“松樹癌癥”的松材線蟲;海關多次從入境人員攜帶的水果中查獲地中海實蠅、桔小實蠅等。二是有意識地引進。最初引入用于農林牧漁生產、景觀美化、生態環境改造與修復、觀賞等目的的物種,后來可能演變為人侵物種。目前,我國已知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是人為引種的結果,如用作牧草或飼料的水花生、水葫蘆;被用于保護灘涂、防止水土流失而引入的大米草。三是自然入侵。外來入侵生物還可通過風力、水流自然傳人,鳥類等遷徙動物也會傳播雜草的種子。例如,原產于墨西哥和哥斯達黎加一帶的惡性雜草紫莖澤蘭,是從中緬邊境自然擴散進入我國云南,后來迅速擴散至廣西、貴州、四川等地。
目前,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已達640余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破壞力的入侵物種中,我國就占了一半。當前我國外來人侵生物有兩方面特點:第一,種類多、蔓延快、危害重,小到一些病原微生物或病毒,大到哺乳動物。第二,入侵生物的疫情突發和頻發。近10年的入侵生物有約60種,每年新發疫情5~6種,是20世紀90年代的10倍,口岸截獲的外來有害生物種類和頻次分別增加9.8倍和51.5倍。我國外來生物入侵正從單一區域轉變為多區域、多點同時入侵。由于現代跨境電商管控缺陷,國內異寵飼養熱的興起,從境外購買或攜帶一些稀有甚至劇毒生物的現象屢見不鮮,加速了有害生物入侵。外來物種入侵已經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嚴重的經濟損失、受制的國際貿易、可怕的健康隱患等問題。我國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農林業占72.5%。
如何應對外來生物入侵?有人戲稱,以中國人的食量可以將它們吃到“滅絕”。其實,外來人侵生物很多是不能吃的,即使能吃,效果也非常有限。對抗外來生物入侵,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預防、阻擊、控制與管理的技術措施與標準體系。外來生物入侵往往要經過“傳人——定殖——潛伏——擴散——爆發”的過程,要有針對性、階段性地開展風險評估、預防預警、檢測監測、根除與撲滅、控制和限制、生態修復等基礎與應用研究。
針對外來生物入侵,我國也做了諸多工作:構建“傳人——適生一擴散”的全過程定量風險評估體系,完成了120余種重要入侵生物定量風險評估;創建特定入侵害蟲的DNA條形碼快速識別系統;建立20余種重大入侵物種的阻截控制與區域減災技術;此外,還有相應的生物防治技術、區域減災技術、信息管理技術等。
目前,國外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應對外來生物入侵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新西蘭進行綜合立法,成立了生物安全署和環境風險管理署,在關口上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對任何人申請從國外引入、養殖、試驗外來物種都要經過審核評估才能批準。
我國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加強組織管理。要建立預防與風險預警機制,完善入侵生物預警的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建立監測控制與生態修復體系,加強科學研究,為防控外來生物入侵提供技術支撐;廣泛開展公眾參與的教育活動,加強生物入侵的科學宣傳普及。公民也應該提高認識,不要攜帶境外物種進入國內,如有攜帶,應主動申報。不要購買境外的動植物進行養殖等,購買境外生鮮食品要注意檢疫。若飼養生物不確定是否為外來生物,不要隨意放生,要先咨詢有關部門。